↺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中共開足馬力造勢 「長征」神化外衣被剝開(圖)
【人民報消息】近期中共搞「和諧」論的同時,大肆紀念宣傳「長征」70週年。旅居英國的紀錄片製作人孫淑芸在採訪了超過40位紅軍老戰士後,逐漸剝開裹在「長征」身上的神化外衣。

* 「長征」70週年 北京書店一片紅

近日北京書店一片紅,據亞洲時報報道,書店特別爲有關長征的書刊設置了專櫃,報紙上都刊登着紅軍老戰士的回憶,電視裏則播放着以長征爲主題的電視連續劇、記錄片、大型文藝晚會,中共各媒體開足馬力造勢宣傳。

中共於1934至1936年間完成了歷史上最長的軍事大逃亡。從江西瑞金到陝北延安,中共吹噓全程長達兩萬五千裏,故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徵」。中共認爲,這是他們對抗國民黨政府所取得的偉大勝利。時至今日,中共的歷史教科書中依然少不了「毛澤東率領紅軍、躲過蔣介石軍隊重重封鎖、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在甘肅勝利會師」等的中共式文化灌輸。

由於網絡的發達,突破網絡工具的使用,很多中國網民看到目前網絡上流傳的海外作家和西方作家對尚在人世的紅軍的調查和訪問,目擊者揭露中共歪曲「長征」真相,中共在「長征」中的一些不堪事實也被公開曝光。很多中國人看到這些調查後,非常痛苦,也很震驚。

上海一位陳姓大學生告訴她在海外的朋友:「你知道從一出生就被欺騙後突然發現被騙的感覺嗎?你知道中國人突然發現過去被當作真理的東西原來是謊言的感受嗎?『長征』帶給中國人的傷害比紅軍還要痛。」

* 「長征」距離虛報

但2002至03年間,兩位英國作家李愛德(Ed Jocelyn)和馬普安(Andrew McEwen)重走了「長征」路,並訪問多位老紅軍和目擊者。在隨後出版的《紅色之旅:384天重走長征路》一書中,他們指出:「出於自身的需要,毛澤東和他的追隨者完全歪曲了『長征』故事。毛澤東的作用被神化了;好像整個『長征』中,就是他一人在挽救紅軍,瓦解蔣介石的重重封鎖。」他們指出,毛澤東誇大了「長征」的距離,而實際路程可能還沒有二萬五千裏的一半。

* 剝開「長征」的神化外衣

雖然「長征」已過去70年,中共隨時拿來爲其宣傳。旅居英國的紀錄片製作人孫淑芸 (Sun Shuyun)在今年出版的《長征》(The Long March)一書指出,中共利用神化了的「長征」在爲其黨宣傳。

所謂「長征精神」灌輸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苦不苦, 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先烈受的罪。」這些話灌輸給中國百姓就是要他們勒緊褲帶爲維護中共的利益而犧牲自己。

孫淑芸在採訪了超過40位紅軍老戰士後,逐漸剝開了裹在「長征」身上的神化外衣。她發現,隱藏在這段歷史的背後的不堪事實。在那些老戰士眼中的「長征」歷史,卻不約而同地與中共的版本出現了不一致、甚至是明顯分歧。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 紅軍士氣極爲低落

首先,中共的版本給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當時的農民非常踊躍,都是排着隊要加入紅軍。實際上,紅軍沒有這般魅力,綁架和威脅才是徵兵擴充的慣用伎倆。甚至一些女性軍官有時還不得不出賣色相來招募新丁,以免因不能完成自己的徵兵任務而受到懲罰。當時紅軍士氣極爲低落;因此,雖然按軍法逃匿要遭槍決,士兵依然大批地逃走。孫淑芸估計,在湘江的一場戰役中,就有3萬人下落不明,大部分可能是當了逃兵。

很多人相信,紅軍所到之處,均受到了當地百姓的夾道歡迎。事實遠非如此。在長征中,紅軍不但受到國民黨軍隊的追殺,還屢屢被地方軍閥騷擾。在經過偏遠村莊和貧瘠之地時,疾病開始肆虐,逃兵現象越來越嚴重;這些都讓紅軍更焦慮不安。

在糧食短缺、氣候惡劣的中國西部,若用鴉片從當地村民那裏換不來糧食,紅軍便直接動手搶。藏民們所受的苦難更爲慘重,據說不少人因紅軍沒收了犛牛和穀物而被活活餓死。即使中共作出幫助藏民翻身做主人的承諾,卻始終未能驅走藏民對紅軍的憎恨。一位老紅軍對孫淑芸說,他們當時與藏民交戰的次數,遠多於對付國民黨隊伍的次數。藏民們受到如此深重的苦難,就連毛澤東和鄧小平後來也承認紅軍(1946年改稱人民解放軍)虧欠他們太多。

* 最慘的莫過於女兵

不過,我們也絕對不能低估當年紅軍本身經歷的困苦。孫淑芸說,紅軍戰士的經歷,甚至比中共歷史所講述的還要悲慘。

由於裝備不夠,很多人在嚴冬裏被凍死。戰士們不得不吃掉皮帶和步槍的槍帶,以免餓死。在如此的情況下,紅軍放棄了病號和少年兵,甚至還有嬰兒。而最慘的莫過於女兵。

在北京的一次談話中,孫淑芸流着淚講述道,極端惡劣的條件令不少女戰士不育,一些落在大隊伍後面的女兵還被軍閥部隊強姦,這些事後來卻被中共否認。

在孫淑芸的書中,最令人寒心的事實,要數中共(特別是毛澤東)在30年代進行的多次政治清洗。可以說,早在掌握政權之前,中共就已暴露出殘忍的鎮壓傾向。 1931年的一次血腥清洗,奪去了約2萬人的生命。孫淑芸認爲,正是這些無情的清洗政策,大大削弱了紅軍的實力,以至於它無法在1934年保衛自己的瑞金根據地,並最終被迫開始長征。

* 「長征」帶給中國百姓的傷害更痛苦

孫淑芸書中寫道:「隨後40多年毛澤東迫使中國百姓進行的多次『長征』,所帶來的傷害遠比紅軍長征更痛苦,且更持久。我們承受這些痛苦,部分原因是我們絲毫不知道紅軍長征的真實原因,也不知道瑞金根據地崩潰的真實原因。在被套上明亮的光環後,長征背後的教訓並沒有被汲取,直到今日仍是如此。」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中國教科書曝光中共大逃亡(圖) 2006/10/25 (33,056次)
新唐人熱點互動:重現長征內幕(四)(圖) 2006/10/25 (18,380次)
新唐人熱點互動:重現長征內幕(三) (圖) 2006/10/25 (17,332次)
新唐人熱點互動:重現長征內幕(二)(圖) 2006/10/23 (18,641次)
新唐人熱點互動:重現長征內幕(一)(圖) 2006/10/23 (18,107次)
中共紀念「長征」70週年 「紅軍」已經走不動了 2006/10/22 (17,584次)
紀念長征70週年 解放軍讓中南海尷尬(圖) 2006/10/17 (21,169次)
英國人揭穿中共又一大謊言──紅軍二萬五千裏大逃亡 2003/11/6 (20,154次)
紅軍長征真的是爲了「北上抗日」嗎? ----看共產黨如何編造歷史 2002/4/29 (19,682次)
好瀟灑!世界應該圍着這個視線轉(多圖) 2006/10/27 (30,215次)
中共迫害賈甲 港府面臨選擇(圖) 2006/10/27 (30,286次)
胡錦濤不做有人做!大餡餅掉進臺灣總統府(多圖) 2006/10/26 (40,398次)
他信被禁返國 中共兩眼熬紅(圖) 2006/10/26 (29,031次)
給中共當間諜都是這種命運(圖) 2006/10/26 (31,035次)
小人和巨人曾分享我們的世界(多圖) 2006/10/26 (29,133次)
中國教科書曝光中共大逃亡(圖) 2006/10/25 (33,056次)
這個研究成果散發着血腥氣(圖) 2006/10/25 (18,974次)
中共在「紅土地」上高唱「和諧」 2006/10/25 (17,332次)

今天我才真正看見政府和黑幫勾結(多圖) 2006/10/25 (17,518次)
六中全會下藥方 小胡舉刀難下手(多圖) 2006/10/24 (35,970次)
不幸生在中國和有幸來到挪威(圖) 2006/10/24 (19,829次)
一個殘忍至極的畸形戀謀殺案(多圖) 2006/10/24 (22,103次)
美國越擔憂,中共覺的越好辦(圖) 2006/10/23 (17,931次)
老江兩天高調出來 胡楞沒讓他出鏡(多圖) 2006/10/23 (39,758次)
胡錦濤最近很頭痛 2006/10/22 (30,808次)
上海收斂多了,這兒還真敢幹(圖) 2006/10/22 (35,568次)
遍體鱗傷!雅虎在中國遇到了奇虎(多圖) 2006/10/22 (28,720次)
宇宙最新奇景!碰撞不是毀滅而是新生(圖) 2006/10/22 (36,482次)
我哥們兒亮出退黨證才移民美國 2006/10/22 (28,936次)
中共紀念「長征」70週年 「紅軍」已經走不動了 2006/10/22 (17,584次)
密聞!一次給高官做的形勢報告 2006/10/21 (25,649次)
江急竄新華網頭版頭條的原因(圖) 2006/10/21 (27,704次)
圖片在此!這些奇景不怕你不信(多圖) 2006/10/21 (42,933次)
曾慶紅耍陰謀 黃菊威脅胡錦濤(多圖) 2006/10/20 (52,351次)
大陸游客到泰國除了看「人妖」還……(圖) 2006/10/20 (22,740次)
張戎的高見讓中共顫慄(多圖) 2006/10/20 (36,397次)
一伸手床漂在水裏!一場不折不扣的噩夢(多圖) 2006/10/19 (21,195次)
江胡激戰 元老分兩邊 2006/10/19 (35,525次)
朱熔基驚揭十六大黑蓋 陳良宇非斬首不可(圖) 2006/10/18 (74,011次)
北京奧運陪葬娃英文名揭中共老底(圖) 2006/10/18 (35,107次)
蓋了帽兒的好消息來自泰國(多圖) 2006/10/17 (31,923次)
新華社一腳踹在「偉光正」的腰子上(多圖) 2006/10/17 (33,948次)
房管局有絕招,民宅改建公廁賺死你(圖) 2006/10/17 (18,653次)
哈,科學家終於找到了證據(圖) 2006/10/16 (36,814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