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亡黨不會亡中國 不亡黨才危險
 
棣梓
 
2007年11月1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一、中共所說的「亡黨亡國」的真正意思。

中共經常拿「亡黨亡國」來恐嚇黨員和人民,其實亡黨不會亡國,恰恰相反,不亡黨才會亡國。

中共是有意把「黨」和「國」混淆在一起了,並且把「中國」歪曲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把「十一」稱爲「國慶節」,稱爲「祖國的生日」,以圖欺騙人民。

其實「中國」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中共所建立的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哪一天是我們國家的真正的生日哪?

什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用它馬克思主義的話說,那不過是一個國家政權,不過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專政機器」而已。說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非就是中共用來迫害中國人的專政機器而已,它是決不能與「中國」等同的,它的出現只有幾十年。

所以把「十一」定爲「中共竊國日」、「中華國殤日」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中共所說的「亡黨亡國」其實是指中共自身的滅亡和其建立的流氓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亡,而決不是真正的、有着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之亡。

亡了「黨」,當然就會亡了這個流氓的、賣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是卻不會亡掉真正的中國。

所以,中國人,當聽到中共說「亡黨亡國」時,你大可不必擔憂,中共所說的滅亡只不過是指它自身的滅亡。而對於罪惡滔天的中共的滅亡,是絕對不會有人感到傷心的,所有人都會拍手稱快。

二、「亡黨」是一定的了,可真正的中國是不會跟着滅亡的。

幾千年來,中國經歷了這麼多的朝代,有治道昌明的漢唐盛世,也有暴虐至極的短命秦隋,不管經歷多少的改朝換代,中國和中華民族卻始終屹立在中原大地上。中國還曾遭受過「五胡亂華」、蒙古、滿洲、日本的入侵或統治,可是中國依然是中國。即使是在最衰弱的歷史時期,中國也沒有被滅亡過,中國一直延續着自己的歷史。

無論中共如何試圖把它自己與「中國」的命運綁在一起也無濟於事。因爲,中共的滅亡根本就不會導致中國的滅亡。

中國既不是中共所創造的,也不是它所「解放」的,更不是它所「發展」或振興的。中共的八十多年曆史,給中國帶來的不是「解放」而是「枷鎖」,不是振興而是削弱。正如《九評共產黨》所論定的那樣,中共從根本上破壞着中國的文化、道德,極度的破壞了中國的資源與環境,使中國面臨可怕困境,使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生存困境。

三、不亡黨,中國真的會面臨滅亡。

儘管中共一直在粉飾太平、號稱盛世,可是卻掩蓋不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社會危機與生態危機。

作爲一箇中國人,真的是爲中國的極度衰敗而感到深深的悲哀。如果中共再遲幾年不亡,真是擔心中國會被它徹底搞亡了,搞的中國真的不可挽救了。

── 如果任由中共再迫害法輪功幾年,中國人的道德將會被徹底敗壞掉。法輪功是信奉「真善忍」的修煉團體,世界上也只有中共如此荒唐的鎮壓法輪功,它非法鎮壓法輪功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導致社會道德急速的下滑,現在的中國以至世界,道德標準是一日千里的往下滑,隨着尚存傳統道德觀念的老一代人的去世,越來越多的年青一代都是完全受邪惡的黨文化所毒害的人,不出幾年,中國社會將不會再有任何的道德正念。大家都看到了,中國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尤其是年輕人的道德觀念敗壞的最快,這樣下去,中國社會的敗壞恐怕很快將至無人可救的地步。

──如果任由中共再統治下去,其極度的貪婪、腐敗將徹底淘空中國的經濟和財富,耗盡中國的資源,中國的經濟泡沫一旦破碎,那將是中國人的可怕災難。中共的銀行呆帳已經到了它自身不可能依靠經營收益回補的地步了,並且這些呆帳還會因爲中共的腐敗不斷擴大。中共實質上是依靠表面上的「國家政府」的形象欺騙老百姓把錢存入它的銀行裏,供其揮霍罷了。如果中國老百姓一起到銀行取錢,中共的銀行不出一天就馬上全部倒閉。中共的財政黑洞之巨大(尤其是它動用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一來迫害法輪功),一旦超過限度,就必然會爆發財政危機。尤其是西方國家一旦明白受了中共的欺騙而不願意繼續「輸血」,則中國的經濟危機馬上會爆發。

──中國的生態環境也支持不了幾年了,那麼多的大江大河都已出現斷流,沙漠化的速度那麼快,工廠的污染這麼嚴重,地下水的水位越來越低……而中共爲了維持其經濟的「表面繁榮」一定還會繼續其掠奪式的開發,確實用不了幾年,中國的生態環境就會全面崩潰。

……

只有中共的滅亡,而且快亡,才不會出現中國的滅亡。如果中共不亡,則中國難存。如果中共不速亡,中國同樣會有真正的亡國危險。

中國,在幾千年的風風雨雨中度過了無數次的危機,今天,面對中共所強加給我們的這一次最大的危機,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拿出上天賦予我們的智慧和勇氣,化解危機,走向彼岸。



********************************************************

購票從速!新唐人「聖誕奇觀」晚會盡顯東方神韻


 
分享:
 
人氣:22,77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