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紐約市長警告 非法移民很快將露宿街頭
 
【人民報消息】(英文大紀元記者Katabella Roberts報導/秋生編譯)紐約市市長埃里克‧亞當斯(Eric Adams)警告說,在新移民不斷激增的情況下,非法移民很快將被迫露宿街頭,儘管紐約市正在努力尋找容納他們的空間。 這位民主黨人在1月2日接受紐約FOX 5頻道採訪時發出了這一警告。 亞當斯說,紐約市正被非法移民「淹沒」,每星期大約有2,500名非法移民抵達紐約,可是在某些星期人數可能在4,000人以上。 他說,「我們不僅僅是在說我們沒地方住了,而是真的沒地方住了,人們最終將露宿街頭。」 他強調說,由於持續承受壓力,這個所謂的「庇護城市」很快就只能為移民提供食物、收容所和衣物。 他說,「這是一個全國性問題,由地方市政當局和城市來處理這個問題是不公平的。」 亞當斯還說,他認為有太多的移民正通過「我們邊境上的各種途徑和漏洞」進入美國,但他沒有進一步詳細說明。 他說,「我們必須非常小心,因為並不是每個來美國的人都是為了追求美國夢。」 紐約市正處於崩潰「臨界點」 在採訪中,紐約市長移民事務辦公室專員曼努埃爾‧卡斯特羅(Manuel Castro)也重申了他之前的言論,即紐約市目前激增的移民人數是不可承受的。 他在談到紐約市歡迎數千名移民,包括由格雷格‧阿博特(Greg Abbott)州長用巴士從德克薩斯州運來的移民時說,「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因為現在情況緊急,很多人進來時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們只是得到一張來這裡的巴士票或飛機票,然後就不知道還能去哪裡了。」 在他們發表此番言論之前,亞當斯在去年10月份提議在公共公園設立帳篷城,以安置激增的移民,這使得無家可歸者收容所的收容能力已超過飽和狀態。 同月,市長宣布,由於紐約市的收容所已達到「崩潰點」,目前住在收容所的有孩子的移民家庭將只允許逗留60天。 他還敦促政府機構提交計劃,將預算削減5%,最高可能削減15%,以抵消非法移民危機帶來的財政影響。 嚴控巴移民士 上個月,亞當斯發布了一項行政命令,嚴控從德克薩斯州運送非法移民的包車公司,規定這些公司必須在抵達紐約市至少32小時之前通知紐約市應急管理辦公室。 根據該行政命令,包車公司只能在每天上午8:30至中午12:00之間卸載移民,而且指定的唯一卸載地點是位於曼哈頓第八大道和第九大道之間的西41街。 亞當斯表示,不遵守規定的巴士公司將面臨B級輕罪指控、罰款、訴訟和扣押巴士的風險。 本月早些時候芝加哥也採取了類似舉措,據報導,芝加哥開始扣押德克薩斯州派往該市運送非法移民的巴士,並開始對未經許可送客的巴士處以罰款。 亞當斯此前曾估計,在未來三年內,該市將花費大約120億美元來應對不斷湧入的移民潮。 週二,這位民主黨籍市長在紐約FOX 5電視台的節目中時露面表示,他的政府無法改變紐約市的「庇護城市」地位,這種地位可以保護非法移民不被移交給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ICE)的特工。 他說,「我沒有權力告訴人們他們不能進入紐約市,因為這是違法的。法律規定,如果有人進入紐約市,我們不能告訴他『你不能進入紐約市』,我們甚至不能把他們交給移民及海關執法局。」△ 原文:NYC Mayor Eric Adams Warns Immigrants Will Soon Be Sleeping on Street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4/79774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