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聽喝兒撞地球 屢屢擦身而過(多圖)
 
華世谷
 
2015年12月18日發表
 



小行星2015 VY105飛過地球的模擬圖。



巨大太空岩石2003 SD220今年平安夜要給地球製造恐慌。

【人民報消息】有一句話,大家都知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人這兒,指的是好人壞人,在宇宙中,真的指的是正邪大戰。

這個不單可以從2002年4月江澤民出訪德國時,黑色能量光束從空中罩下來保護江的圖片中找到肯定答案,而且還可以從天文界發出的衆多新聞中找到肯定答案。

天文界發出的是什麼消息呢?天文學家不間斷的報告說,發現有小行星頻頻向地球衝來,妄圖毀滅地球,讓科學家們飽受驚嚇。

前幾年的報導很多,這裏就不說了,只說說2015年10月之後的幾次天文界報導。




10月31日小行星2015 TB145沒有撞到地球。

2015年10月10日,科學家發現,一顆與地球距離爲49.9萬公里,僅爲地球到月球的1.3倍遠的小行星,將在三週後的10月31日,以時速125,500公里的速度飛過地球。該小行星編號爲2015 TB145。

據推算,400米左右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就會給生命帶來毀滅性災難,而2015 TB145爲600米大小,而且與地球的距離小於740萬公里。

報導說,這個發現讓科學家感到有些措手不及。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將其歸爲「危險」小行星的範圍內。其實,科學家不可能有「措手有及」的時候,因爲「人」指揮不了行星,更決定不了行星撞不撞地球。




小行星2015 VY105如果進入地球大氣層,會被燒燬而留下長長的拖尾。(模擬圖)

11月15日,一顆小行星更讓科學家手足無措,因爲在被發現僅數小時後,即和地球擦身而過,這顆小行星天文編號爲2015 VY105,大小爲3~9米。

據天文網站(earthsky.org)11月15日報導,當天這顆幾米大的太空小岩石與地球的距離比氣象衛星還近,在北京時間15日上午10點47分,以每小時6.2萬公里的速度從太平洋上空飛過。一般來情況下,衛星在高度3.6萬公里的軌道上繞地飛行。

首先發現這個小行星的是亞利桑那州的「卡特琳娜巡天系統」(Catalina Sky Survey)。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的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也宣佈發現這顆小行星,並將其納爲可以穿過地球軌道的阿波羅型小行星。

報導說,這顆3~9米大的小行星如果墜入大氣層,會因爲空氣摩擦而解體,變成一顆耀眼的流星。雖然11月15日已經過去,2015 VY105未對地球造成傷害,但是科學家們預算出小行星撞地球的可怕後果,並說「令人不寒而慄」。

最新的一個消息在12月。據英國《每日快報》近日報導說,本月聖誕節的平安夜(12月24日),將有一顆2.4公里大的小行星與地球擦身而過。天文學家認爲,如果它撞擊地球,足以摧毀整個一塊大陸,甚至更糟。

這不是不懷好意嗎?平安夜派遣2.4公里大的小行星撞地球,讓地球村不平安,更無法歡度聖誕節。這就是挑釁!

航空航天局說,2003 SD220是今年11月16日「小行星獵手」近地天體廣角紅外探測器(NEOWISE)發現的。開始判斷其大小爲0.7公里,之後修正爲目前的2.4公里。也許,2003 SD220會更大,因爲它的大部份被黑暗的太空遮蔽。 它將於12月24日,在28個月地距離的位置飛過地球。

美國航空航天局表示,將與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臺(Arecibo)從12月中旬使用特製雷達觀測這個小行星巨石,那時它開始接近地球。




這顆被NASA命名爲2003 SD220的巨大太空岩石12月中旬開始接近地球。

報導說,天文學家推測2003 SD220會在1078萬公里(670萬英里)的距離和我們擦身而過,同時表示因爲「雅科夫斯基漂移」效應,將使它更接近地球。

這顆被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命名爲 2003 SD220的巨大太空岩石,已經列入航空航天局的小行星預警名單。天文學家認爲,如果這個2.4公里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會導致「局部地區顯著破壞」。

航空航天局說,「我們和其他人如天文愛好者一起監控」,密切注視這個小行星。目前,科學家正在盡力預測2003 SD220的準確飛行軌跡。

爲什麼緊張到這種程度呢?

報導引述了美國航空航天局說的一段非常值得人深思的話:「這些小行星之所以被列爲危險名單,是因爲它們的軌跡可能會被其它行星或恆星或其它物體而改變。」

NASA說白了,這個小行星是被控制的,按照官場的話講,是「馬前卒」或「門前狗」。

但是,也有不少人很樂觀,他們說,這些年來,這個星那個星不斷被派遣來毀滅地球,結果沒有一次成功的。這體現了宇宙最終最高最大的主的意志不可違抗。△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275,85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