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習馬會的這兩個細節 朱立倫沒看懂(圖)
 
黎梓
 
2015年11月14日發表
 
習馬會過後,國民黨主席、國民黨臺灣大選候選人朱立倫跑到美國去探討兩岸問題。

【人民報消息】11月12日,《南方週末》刊登了一篇新聞,裏面透露了一些習馬會不爲人知的細節,其中兩個細節最值得人回味,一個是習近平與馬英九出場時沒有通報,另一個是兩場記者會組織方都沒有提供翻譯。 2015年11月7日下午,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是自1949年以後,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 「習馬會」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島嶼大廳舉行。各路攝影記者搶佔好位置後,就開始休息,等候會議開始。 讓所有人吃驚的是,習馬會竟然不按牌理出牌,既沒有主持人,也沒有通報信號,在下午2時59分時,習近平系紅色領帶從右側靜悄悄進入,馬英九系藍色領帶從左側靜悄悄進入,…… 現場有記者隨便一抬頭:哎呀,媽呀!怎麼就……進來啦?超過600名記者幾秒鐘之後才清醒過來。於是閃光燈立即閃成一片。 據《南方週末》報道,習近平和馬英九的手,握在一起長達81秒,應攝影記者要求,面向左側和麵向右側供媒體拍照,隨後兩人揮手25秒。在記者會被問及握手感受時,馬英九形容:「心情很好,而且我們都握的很用力。」 報道說,在兩場記者會中,有一位日本記者發現,即便有那麼多外國記者參加,但組織方沒有提供翻譯。這位日本記者不禁對一位臺灣媒體同行說:這是一箇中國人自己的活動。 各個媒體都有各種評論和報導。但我感覺,《南方週末》報導中的這兩個細節最清楚、最明白、最直接的交代了什麼是「血濃於水的同胞兄弟」。 兄弟見面還需要主持人嗎?笑死人。 這是一個「中國人自己的」活動,不需要讓外人聽明白、看明白,自家兄弟明白就好。 對於當天與習近平的會談,馬英九在記者會上表示,「與習先生會談的氣氛很融洽、非常正面,習先生討論問題非常務實、坦率。」 可惜,11月7日下午習馬會的最重要細節,日本記者都看明白了,國民黨主席、國民黨臺灣大選候選人朱立倫卻沒看懂。 六天之後,朱立倫居然跑去美國,與華盛頓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與美國專家舉行座談,討論自家兄弟之間需要彌合的問題。並且用政客的語氣說,臺灣、中國大陸與美國「其中任何一方的誤判,將可能嚴重損害美中臺三邊脆弱的利益平衡。」 同胞兄弟之間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怎麼成了與外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據BBC中文網11月13日的報導,朱立倫週五(11月13日)早上抵達布魯金斯學會,與美國專家會談。會議由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前美國在臺協會(AIT)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 III)主持。 根據BBC中文網掌握消息,參與會談的還包括現任AIT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資深顧問葛來儀(Bonnie Glase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卜道維(David Brown)等人。 在開幕致辭中,朱立倫說,臺灣、中國大陸與美國「其中任何一方的誤判,將可能嚴重損害美中臺三邊脆弱的利益平衡。」 朱立倫提出他的兩岸政策輪廓,包括: 1、臺灣需要持續現行的政策架構,與中國大陸繼續和解,才能夠維持現狀。 2、臺灣必須加強對中國大陸的了解,在每次接觸中,評估中國大陸對臺灣的意圖。 3、與美國密切合作,但臺灣必須避免讓美國陷入不必要的臺海紛爭中。 4、臺灣人民必須成爲負責人的利害攸關者,必須負責的、嚴肅的思考國家安全問題。 5、臺灣必須更加開放其貿易體制,使企業在大陸、在國際市場更具競爭力。 朱立倫的兩岸政策很政客味兒、銅鏽味兒,唯獨沒有親情味兒。 報導說,在參加座談會之前,朱立倫與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共進早餐。麥艾文現任「歐亞集團」亞洲執行主任,也參與了朱立倫在布魯金斯的座談。 民進黨主席、民進黨臺灣大選候選人蔡英文6月訪問美國時也曾與麥艾文會面,當時麥艾文在白宮任職,是時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 報導說,與堅持「臺獨」的蔡英文會面「是麥艾文離任前的最後重要會晤之一」。這說明了什麼?!如果美國真的堅持兩岸「一箇中國」的原則,白宮官員是不會與「臺獨」的領袖會面的。 習馬會後,國民黨主席、國民黨臺灣大選候選人朱立倫也跑去美國,還提出他的什麼兩岸政策輪廓,說什麼不要「損害美中臺三邊脆弱的利益平衡」。 習近平在10月7日的致辭中說的再明白不過了:「兩岸關係66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不管兩岸同胞經歷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爲我們是打斷骨頭連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 朱立倫聽完習近平的這番話之後跑去美國,跟美國人商議如何對付自己血濃於水的同胞兄弟。有沒有搞錯啊? 其實,人想怎麼折騰那是人的事,最後的安排人說了不算。民選的領導人,越順天而行,臺灣越紅火;越逆天而行、阻擋天意,遭殃的是整個臺灣。△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107,34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