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維權 › 文章: | ||||
一個跡象!何祚庥和方舟子正被扔(多圖)
江澤民當政的後幾年,江使用的最得心應手的兩根棍子科痞何祚庥和方舟子特別活躍。其二人最大的科學成果就是按照共產黨的衡量標準否定別人的研究成果。這些年來,科技界任由他們吠來吠去,沒人敢吭聲。 隨着江家幫的垮臺,這兩根惡棍也發霉了。打了別人幾十年的棍子要被打斷。這個領域到該清理的時候了。 ◎ 科學界動向──猛踢方舟子狠踹何柞庥 有人說,發出「誰叫你不幸生在中國!」這一謬論而被網友要「見到就亂棍打死的」科痞何祚庥,可以說是江的一條黑腿。而方舟子是這條黑腿下的黑腳丫子,這種比喻很妙。
文章中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世界著名科學家許靖華是瑞士籍華裔科學家,在國際科學界,被稱爲「許旋風」。在國際地質學界深有影響,曾任國際沉積學會主席。他根據古生物學史上存在的一次次大絕滅事實否定了生物的漸變進化論,對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了有事實根據的批評。1986年,許靖華在國外《Geology》(《地質學》)雜誌上發表了「達爾文主義的三個錯誤」文章。1989年,他的《禍從天降─恐龍絕滅之謎》一書,中、英文版同時出版。他又在北京、上海等中國城市作報告,宣傳自己學術新理論。 狗屁不是的方舟子在評許靖華先生的「大滅絕」時,辱罵許靖華院士及其理論「是一種披着科學外衣販賣偏見的宣傳手段」、是宣揚「僞科學迷信」的「精神毒藥」和「宣傳反進化論的僞科學邪說」。 ◎ 否定進化論抽了中共的筋
宋正海在文章中說,80年代以來,事件地質學發展,地質歷史上的許多大災變事件已爲許多學者承認。學術界現已公認:在漫長的生物發展史中,存在着古生物的一次次大滅絕現象;大滅絕造成了古生物記錄的的不連續性。籍此科學家把地質史劃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進而在代下又劃分成紀,如寒武紀、侏羅紀、白堊紀、第四紀等等。這已是常識。許靖華的大滅絕理論就是反映這一生物史上的大絕滅現象的。可方舟子不僅不了解這些科學常識,反而說有關理論是「精神毒藥」、「僞科學邪說」。方舟子這樣做只能在嚴肅的科學打假事業中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無知和蠻橫形象。 方舟子爲何如此仇視「大滅絕」理論?爲何要堅持達爾文的進化論?因爲不堅持進化論,中共就陷入被滅絕的境地之中。這不是聳人聽聞。因爲「大滅絕」理論一成立,那麼下面的問題,無神論起家的黨就無法自圓其說了:爲何歷史過一個相當久遠年代就要來一次「大滅絕」?是誰之手在掌控這個規律?毫無疑問,「人」沒有這麼大的能力,只有神才可以做。如果民衆相信有神,那麼中共就得從「神壇」上被拉下來,也不能再裝神弄鬼,也做不成「偉光正」,也無法三呆婊。 這僅僅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爲什麼會有「大滅絕」?爲什麼絕大多數人和生物、動物死了,會有極少數被選擇的好人和動植物能留下來?當人們相信善惡有報的時候,那大善小善都不積,大惡小惡都要做的共產黨還怎麼生存? ◎ 傳統文化和民間科學給中共致命一擊
在 這封長達兩千字的文章中,宋正海稱,「僞科學」一詞原來是指「僞造科技成果或剽竊他人成果」,但現在卻被人濫用,「打擊的卻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紮根於傳統文化深厚土壤上的挑戰性的科技原創性成果和民間科學。 宋正海表示,當下「僞科學」一詞有濫用的危險,這樣下去,將不利於不符合西方科學體系的傳統科技的發展,比如中醫。 中國科技大學科學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李志超參與了「廢僞」簽名。李志超認爲,現在學界使用「僞科學」這一名稱過濫。「你不能什麼都說是僞科學。僞科學是指造假的學說。但現在很多人針對自己認爲『不對』的東西,就扣以『僞科學』的大帽子,這非常不利於科學的發展。科學是研究未知事物的,就是要有不同說法,就是要百家爭鳴。」李志超還稱,有些學者反對「僞科學」,實際上是學界中「學霸」的一種表現。「他們爲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就是要反對不同於自己的異端」。 ◎ 何祚庥和方舟子已經被利用完了 宋正海在信中向中共有關部門提出三大「懇請」: 一、懇請學術界徹底搞清「科學」的定義; 二、 懇請謹慎使用「僞科學」一詞; 三、懇請將「僞科學」一詞剔除出科普法。 據悉,截至到12月3日,已有150名學者響應宋正海的建議「簽名上書」。他們表示將盡快把這些簽名的文件送到科技部有關領導手裏。在宋正海給記者提供的簽名名單中,包括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研究員孫振遠、「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劉易成等知名學者的名字。 歷史走到今天,清理科學領域的灰泥黑水是必然的。下面還要觸動其它的領域,直到把中華大地衝洗乾淨。現在,從報紙發表文章來看,何祚庥和方舟子已經被利用完了。 (人民報首發) 購買新唐人聖誕晚會票 | ||||
| ||||
| ||||
相關文章: |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