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郅事件是中國體育的悲哀(圖)
 
2006年4月10日發表
 

在NBA的中國籃球員王治郅(左)與姚明(右),除了個人技術條件
之外,還有着無數的背後因素糾葛其中。(AFP/Getty Images)


【人民報消息】4月10日,前中國男籃中鋒王治郅,從美國洛杉磯飛抵北京。王治郅「滯留」美國近1600天,他在兩地機場均發表了「向全國人民道歉」的聲明後,才被允許回到自己的國家。當年王治郅幾乎被以叛國看待,而現在媒體也以他深刻反省自己過錯,「國家」寬容再給他機會來作文章。在大陸,一個具影響力的運動員要想自主不受操弄,十分艱難。

被扼殺的主因:不聽話

大紀元記者陳志達綜合報導,王治郅被認爲是多年來最具天賦的中國籃球運動員,也是NBA的亞洲第一人。1994年,17歲的王治郅成爲中國男籃歷史上最年輕的國手。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中國男籃歷史性地殺入8強,當時的他可說是男籃隊中的靈魂人物。他後來執意要進入NBA,的確也經過好一番折騰才得成行,也許衝突的根源在當時早就埋下了。

2001年原屬於解放軍八一隊的王治郅加入NBA達拉斯小牛隊;可說是有了王治郅的探路,才有了後來姚明的狀元秀。姚明在NBA的發展有中共的充分吹捧,中央5臺簡直成了火箭隊的官方電視臺。不過當年王治郅在中國卻不像現在的姚明一般的被對待,並不一定是他的球技表現不如姚明,而可能是他不那麼太聽話。

2002年6月,王治郅離開小牛隊,還沒有找到新東家。爲了能在NBA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想留在美國打夏季聯賽並另尋東家,而不願意參加亞運會,但願意代表中國籃球隊參加世錦賽。但這個事件發展到5個月後,中共籃協宣佈將王治郅開除出國家隊。

究竟發生了什麼?

快4年了,王治郅無法回國,而他父母也沒能到美國去與結了婚生下一子的王治郅見面。他上一次和父母見面還是在2003年11月,當時快艇與超音速的賽季揭幕戰安排在日本崎玉舉行,他父母以旅遊的形式前往日本與他見了一面,這是他離家四年多時間裏與父母見的唯一一面。

以經濟能力來說,見一面不可能會那麼艱難。以情感而言更不可能,就像王治郅父親王維君所說:「我的兒子我清楚,大郅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說過不想回來。」可是這親子間的思念與王治郅生子的喜悅仍無法促成他們見一面。

五年中發生的一切,在資訊並不對等的情況下,從媒體的報導中我們也只能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無法究其全貌。比如,是什麼導致了大郅寧願承受「叛國」的罪名,寧願在外過流浪的日子,卻遲遲不肯回國?

致命的王牌:護照

根據以往的新聞報導來看,「王治郅事件」糾紛的雙方是八一隊和王治郅,而焦點就是王治郅的私人護照。

2003年5月,八一隊與王治郅的父母有過一次討論,八一隊表示歡迎他回來的態度是一貫的,從2002年到2003年都沒有變過。

可是王治郅隨後表示,自己手中的公務護照已經過期了,需要八一隊給他辦一張私人護照。八一隊方面回應,辦護照、轉業都沒有問題,重要的是人先回來。

後來王治郅表示,既然八一隊辦不了護照,也不肯答應辦護照,他不敢回來。他還解釋了他迫切需要私人護照原因。

這其中透露出一個訊息,護照成了掌控王治郅的一張王牌。一旦辦好護照,王治郅還會聽命於解放軍的八一隊嗎?八一隊對外說的好聽,什麼都可以談,可是你王治郅不答應某種條件,什麼都別想談!甚至叛國的罪名都給你安上!

中共的利益

之前可以由媒體協助安上近乎叛國的輿論罪名,並以衆叛親離等方式作爲要脅王治郅就範的手段。但是隻要你回來,不管私下談的協議是什麼,全部媒體的輿論早就等着要發揮中共早就設定好、想要的結果,就是「王治郅認錯了,感謝中共(黨)的寬容與拯救」、「在美國的落寞與反省後,終於知道中共(黨)的好」這種謬論。

王治郅是衆人皆知的籃球明星條件,還有他的軍人身分,更是中共不能容許他不聽話的主要原因。可也因爲他是在美國NBA的世界知名現役球員,不能太露骨的蠻幹對待,所以一切的操作可能就是要在他終於認錯聽話了這一點來大作文章。

另外,如果沒有北京奧運,王治郅還能像今天這樣回國,並受到熱烈的歡迎嗎?再比如,如果王治郅水平不再,或者在美退役,他還是那個需要拯救的孩子嗎?

其實在中共摻雜許多目地後的有意操弄之下,一個很單純的球員選不選擇代表國家參賽的事件都可能演變成親人永隔甚至是予以叛國罪名對待的劇碼。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之下,如果要表現自主而不聽話,一切都將被扭曲的太過複雜。

整個事件看起來,好像不是一個正常社會所應該有的正常現象。在中國,判斷對錯的標準似乎也被扭曲了,爲什麼一定要聽中共的話呢?這對社會與個人好嗎?

目前正是一箇中國要過渡到新中國的時代,怎樣才是民衆真正的需要,真的要中國人一起來好好的想一想。

 
分享:
 
人氣:18,50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