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農民抗暴新特點 走向聯合扣官作人質(圖)
 
2006年12月13日發表
 

2006年11月12日,福建省莆田市新度鎮農民,與上百名手持警棍及盾牌的武警
發生衝突,十幾人受傷送院,一人危殆。(圖片由知情民衆提供)

【人民報消息】(大紀元記者王珍報導)最近中共頒佈新規定,明年一月一日起土地升價一倍,目前中共各級官員在年末可能會搶地。土地變成中共官商牟取巨大私利的搖錢樹,強行徵地、暴力掠奪蔓延中國。失去土地的農民申訴無門,奮起抗爭。無一例外的,大規模的農民抗爭都遭到了血腥鎮壓。
  
中國農民抗暴出現新特點,散落的個體農民逐漸走向聯合,在近期的抗爭中甚至扣押中共官員作人質。

福建莆田流血鎮壓
  
十一月十二日,福建省莆田市新度鎮頂厝村的農民,因反抗政府徵地建變電站,與上百名手持警棍及盾牌的武警發生衝突,很多農民受傷,其中一名五十五歲的鄭姓村民需做開顱手術,情況危殆。
  
附近的村民表示,這種警民衝突事件時常發生,都是因爲政府徵地而引致。

扣押地方官員
  
僅在今年十一月中上旬,中國至少發生四起大規模農民集體抗爭官商結謀掠奪土地、扣押共官員的事件。十一月十日,廣東省汕尾市東洲鎮大規模農民抗議,要求釋放村民代表陳籤,當局不予理睬,村民軟禁了辦事處八名職員。雙方僵持九天後,十八日凌晨,當局派出防暴警察、大狼狗和公安進村帶走這八名職員。去年震驚中外的十二.六血案就發生在東洲鎮。
  
十一月八日,廣東順德市三州村現代化的大型糧倉揭幕,中共各級官員和外籍華商三百餘人到場剪綵。當日下午四時,逾萬村民堵住糧倉,包圍官員和外商,迫使官方出示了興建糧倉有關的徵地文件。合同徵地價是十三萬多元,但發給村民的只有三萬五千元。官方告知村民興建糧倉徵地三百畝,而糧倉實際佔地五百畝。廣東當局當晚出動上千防暴警察,次日用警棍及發射催淚瓦斯驅散村民。
  
最新一起發生在廣東順德希湧村,當村民發現千多畝土地被前村幹部私自出售後,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圍堵相關工廠,要求出示徵地手續和進行賠償。11月底,當地警方拘捕了20多人,包括幾名民選的新任村委會幹部。事發後,數百名村民聚集到村委會,把兩名涉嫌私賣土地的前任村幹部家屬圍困在裏面,但第二天釋放了人質。
  
山東也發生了軟禁官員的事件。由於土地拆遷爭議,十一月上旬,濟南槐蔭區張莊村約一千名村民,包圍街道辦事處並軟禁官員,當局則出動一千多名武警,雙方發生衝突,造成二十多名村民受傷。

農民成立「護地組織」   

據中共官方期刊《半月談》報導,最近安徽、江蘇、浙江、重慶、河南、陝西等地區,出現一個新的動向,就是各地農民陸續成立「護地組織」。

中國的農民在上訪無效後,開始由鬆散上訪走向聯合,通過推舉「護地代表」,成立「護地隊」、「農民維權聯誼會」等,「打響土地保衛戰」,維護自身權益。
  
《半月談》報導說,農民護地組織的經費來源透過挨家挨戶湊錢。較鬆散的護地組織從事較大規模及長時間上訪,較緊密的護地組織能聚集相當人數,或與政府抗爭,或向開發商抗議。

打壓造成官民強烈對立    

針對扣押官員這一新變化,長期關注農村問題的中國作家鄭義說:「如今中國官商勾結,做事十分霸道,把地徵走了,說給多少錢就給多少錢,說是買,實際上是變相的搶劫。農民在土地被大量掠奪,孤立無告的情況下,被迫採取的一些激烈的行爲,比如扣押官員通過這種方式,迫使官方拿出一個解決的辦法」。

著名政論家、《北京之春》主編胡平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分析,長久以來,中共當局對民間的抗議爭辯,不論這些抗爭是否合理合法,一律打壓,從而激起一些民衆採取激烈的方式維權,如扣押官員;而官方則就對如何出動軍隊作了一些規定。
  
胡平說,中國官民衝突呈現逐步升級,螺旋上升的趨勢。自去年十月當局鎮壓廣州太石村維權、十二月開槍射殺汕尾東洲村民,到今年中國維權代表人物高智晟、郭飛雄、陳光誠律師全部被抓,當局對維權運動的打壓步步升級。   

胡平認爲,在當局百般打壓下,有一些人採取相應激烈的方式,比如扣押地方官員,作爲與當局談判的資本。儘管採取這種方式是冒着更大的政治風險,但是對某些地方官員會起到一些威嚇作用。

軍隊參與突發事件預案   

十一月北京公佈了軍隊處置突發事件預案,規定軍隊參與處置的重大突發事件包括五種,其中包括協助地方維護社會穩定,及處置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等。北京這一舉動被視爲擬動用軍隊對付日益頻繁的羣體抗爭。
  
鄭義分析說,一個國家的軍隊是屬於國家的,而不屬於任何一個政黨和政治勢力。國家的軍隊只有在遇到外敵侵略時才動用。中共有警察武裝,包括武警部隊,都是非常龐大的軍事力量。從現在來說,他們準備動用國家的軍隊,說明公安、武警都已經維持不了局面,所以才會這樣做。

鄭義說:當局對局勢的估計非常清楚,到了不動用正規軍已經彈壓不住了。我只是希望中共死的不要太難看。

 
分享:
 
人氣:17,00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