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在操控海外媒體(下)──親共媒體的特殊作用
 
2004年1月6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隨着中國經濟發展,國力提升,有了更多資金投入到對外宣傳,並更加註重海外,尤其是美國的媒體陣地,其宣傳效果也越來越顯著。

在美國出版的四家主要華文報紙,都受到北京的影響以至控制。《僑報》被視爲北京出資,直接控制;《星島日報》的擁有者則是中共全國政協委員;《明報》老闆則是人所共知的親北京的商業大亨,和中國有密切的商務等關係;而對《世界日報》,北京也使用經濟手段,影響了這家在北美髮行量最大的日報的立場和報導內容,因該報在臺灣的母報《聯合報》嘗試和北京發展經濟關係,向大陸投資。中國旅美學者梅都哲在專門研究中共滲透海外華文媒體的論文中說,「中共國駐紐約和舊金山的領館向《世界日報》在這兩個城市的地方版施壓,不要他們刊發有關法輪功的廣告。紐約的《世界日報》已經全部同意,舊金山的《世界日報》部份同意,雖然他們仍在刊登法輪功的廣告,但在90%的情況下,把它放在了最不顯眼的位置。」

據最新統計,在美華人已達288萬,在過去10年增長了50%,已佔美國總人口的1%,成爲全美亞裔中最大的羣體。據美國人口普查的統計,60%以上的華人承認英文能力有限,主要依賴中文媒體提供信息。而華文報紙是這些中國人獲得信息的主要來源。當美國的四家主要華文報紙和主要的華文電視媒體都受到北京的影響以至控制,可以想見它對美國華人的影響。

據北京中央電視臺《電視研究》2000年4月號發表的張利中的文章「凸顯電視對外宣傳的新特色」中引述說:「根據(中央電視臺)海外聯絡部的統計,共有包括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的65個國家和地區的179家海外電視機構全部或部分轉播了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和中央電視臺第九套節目的」 有關中國政府領導人活動等節目。

香港「鳳凰電視網」發表的陳萌滄的「對外宣傳如何包裝中國?」一文引述中央電視臺九套(CCTV─9)節目的總監製江和平的話說:「目前中央電視臺通過和國外媒體進行合作,已經在海外擁有了1400萬用戶,並且通過美國的維亞康姆在美國十幾個大城市的40多家酒店落戶,使美國的精英階層也能收看到中央臺的節目。」

中央電視臺還向美國各主要城市的一些獨立的地方電視臺提供免費節目,尤其是新聞報導等。接受這種中共新聞節目的舊金山KPST66有線電視(Cable KPST 66)可以播放到該市灣區的230萬用戶。據長期收看這種節目的觀衆反映,中央電視臺多是向美國的華人傳播北京政府的不客觀的新聞,或者說是宣傳。多數中央電視臺四臺的節目明顯是反美的。由《紐約時報》主辦的《國際先驅論壇報》2003年8月4日發表文章說,「中共政府正在不遺餘力地宣傳中國」 。

親共媒體符合北京的宣傳口徑,相當影響了海外華人對一些問題的了解和認識。例如,在美國的親共報紙、電視等對法輪功的醜化宣傳和攻擊,就相當影響了華人對法輪功的看法,並導致一些人對練習法輪功的人產生反感以至仇恨情緒。2003年6月30日,在中共駐美官員到紐約中國城之際,法輪功學員前去和平請願,結果遭到與中領館關係密切的「紐約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梁冠軍等人毆打和圍攻,兩名法輪功學員被打傷。事發後法輪功學員報警,紐約市第五警分局對梁冠軍控以三級攻擊罪。美國國會曾就此事件舉行了聽證會。

不僅在法輪功問題上,在以往的中共駐南斯拉夫領館被誤炸事件、中美軍機相撞事件、911事件的反應上,都可看出北京的海外宣傳在海外華人中已產生相當的負面作用。在海外主要華文網站「多維網」、「萬維讀者網」的論壇上,在評論法輪功的帖子中,據統計,80%以上是攻擊、謾罵的。911事件發生後,在海外最主要的中文網站多維網的「大家論壇」上,超過一半的帖子是對三千美國人遇難的幸災樂禍,其中接近三分之一是歡呼、高興美國人喪生,認爲是打擊了「美國霸權」。

在美國哥倫比亞號宇宙飛船失事發生時,多維網的「大家論壇」上,有多人發貼爲美國人遇難「感到高興」,稱遇難的宇宙飛船最後解體散降的空中弧線,是「中國人慶祝節日的煙火」。美國華文網絡上的這些反美情緒,和中共當局長期進行對外宣傳,潛移默化地對海外華人洗腦有直接的關係。

在中共的報紙可以自由進入美國發行,包括中央電視臺的節目可以進入美國的有線電視頻道的同時,美國的報紙、電視等,卻無法進入中國大陸。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臺的節目卻被中國政府幹擾,北京更禁止任何美國主要報紙在中國大陸發行,並封鎖美國主要媒體的電子網站。

通過封鎖外部信息,中共試圖繼續愚弄國內的民衆;同時通過對外滲透、影響和控制華文媒體,來向海外華人傳播中共的觀點,進行宣傳,試圖把在美國華人洗腦成對美國的破壞力量。這是中共在全球共產政權紛紛崩潰、大勢已去的形勢下,以攻爲守,延長壽命的一種策略。

作者爲旅居美國的新聞工作者

──轉自《觀察》



 
分享:
 
人氣:14,57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