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將軍與三峽工程可行性及人防安全問題 (圖)
 
作者:王維洛
 
2004年6月18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60年代,張愛萍陪同毛澤東接見部隊官兵。

1、受命主持三峽水壩人防安全問題的研究

張愛萍將軍(於2003年7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生前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央軍委副祕書長,國防部長,國務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諸多將軍中有儒將之稱。

五十年代中期,毛澤東決定要建長江三峽巨型水壩,但是一直未下決心,三峽水壩的人防安全問題是當時最大的顧慮之一。周恩來總理把水壩人防安全問題的研究任務交給了當時的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將軍和國防軍委主任張震將軍。研究任務是∶完全依照戰爭需要,尋找一處易於躲避敵機轟炸,而又能夠佈置足夠防空力量的壩址,大壩必須能夠承受常規武器和核武器的打擊。「從人事任命上來看,就足以看出毛澤東、周恩來等對三峽水壩人防安全問題的重視。

至1961年三峽工程因經濟困難被迫下馬,負責三峽工程的長江水利委員會面臨解體,後被降級爲長江流域辦公室。但是張愛萍將軍和張震將軍領導的對三峽水壩人防安全問題的研究,卻一直未停。研究的結果是在三峽的一個名爲石牌的地方建大壩。石牌壩址位於三峽的腹地,山勢險要,江面狹窄,不利於敵機轟炸,周圍地區可以佈置大量防空力量,以保大壩安全。具體方案則採用定向爆破,將壩址周圍的山體填入江中,在江上築成一座人工大山,山體中再築大壩,這樣敵方藥炸彈扔過來,也不過只炸了一塊山體,而山中的大壩則是安全無事。再在大壩上游十公里處修一座水下大壩。萬一山中的大壩被毀,水下大壩還能阻擋江流,減少受害程度。防空部隊繪製了防空力量部署圖,組成防空網。在中國原子彈爆炸的場地,哈軍工的研究人員進行了大壩受爆核武器攻擊的類比試驗。

就在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前不久,張愛萍將軍完成了研究課題,並將結果向周恩來總理作了彙報∶在目前的情況下,三峽工程的安全無法保證。

應該說張愛萍將軍主持的研究課題的結論,對毛澤東和周恩來後來的決策起了很大的影響。周恩來總理一生謹慎,說:高壩大庫是我們子孫的事,21世紀的事。文化大革命中,水利部和湖北省曾向毛澤東彙報建設三峽工程的計劃,毛澤東反問道∶頭頂一盆水,你就能睡得著覺?毛澤東認爲三峽大壩後面的幾百億立方米的蓄水,對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最大的威脅,特別是在世界並不安寧的時候。

2、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人防安全問題結論

1992年全國人大批准了三峽工程,關於三峽工程的人防安全有如下的結論∶
1)三峽工程戰時可能成爲敵人實施戰略襲擊的目標之一;
2)基於現代化戰爭有徵兆可察,有可能預警放水,降低戰時運行水位是有效的主要人防對策;
3)由正常蓄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的時間最多爲七天,可基本滿足軍事部門的要求;
4)必要時可將三峽水庫水位降低到海拔135米甚至更低;
5)潰壩影響仍屬局部地區性災難問題,大壩人防不成爲三峽水庫選擇的制約因素。

這個結論來自1986年開始的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可行性論證中關於人防安全問題的研究,是由長江水利委員會主持完成的,當時只邀請了中國解放軍工程兵的幾位顧問參加。

下面就這個結論進行簡要分析。

3、三峽工程戰時可能成爲敵人實施戰略襲擊的目標之一

2004年6月10日,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美國國防部公佈的2004年度《中國軍事力量年度報告》中建議臺灣將三峽大壩作爲軍事目標,中方對此有何評論?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指出,如果內容屬實,那就清楚地表明這個報告充滿冷戰思維,心懷叵測。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所指是美國國防部在5月28日送交國會的《中國軍事力量年度報告》中指出,臺灣爲了嚇阻大陸,可能考慮瞄準大陸基礎設施,例如三峽大壩。6月8日,臺灣方面表示,「國防部」確實有過類似的研究計劃。據臺灣《自由時報》報道,臺「國防部長」李傑在8日宴請「國防立委」時,曾私下和「立委」們談過襲擊三峽的問題。其實在2003年媒體就已經報導過,臺灣軍方用電腦類比攻擊大陸的三峽大壩。

歷史上不乏襲擊對方水壩的實例∶1943年英國空軍炸燬了位於德國主要軍事工業區魯爾區上游的姆納水庫大壩(moehnesee),破壞其水源供給。朝鮮戰爭中,聯合國軍隊也轟炸了朝鮮的水庫大壩。美國華盛頓的空間博物館中展出了當時飛機轟炸大壩的圖片。

這些事實都表明,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中關於人防安全問題的結論之一是正確的∶三峽工程戰時可能成爲敵人實施戰略襲擊的目標之一。

4、現代化戰爭有徵兆可察

張愛萍將軍主持的三峽工程人防安全問題的出發點是「完全依照戰爭的需要」,這裏包括了一切戰爭手段,特別是不宣而戰的襲擊。而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則是從另一個前提出發∶現代化戰爭有徵兆可察。就是說現代化戰爭不可能是襲擊。

根據參加三峽工程安全論證的總參工程兵顧問殷子書教授的講話,「現代戰爭有預警時間」是1985年總參謀長聯席會議所制定的。而一直專門負責研究戰爭時期和突然襲擊情況下部隊後勤供給的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胥光義將軍對這種結論卻未有所聞。

1991年的海灣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的實例證明,空中襲擊是未來戰爭的主要形式之一。1991年中國政協副主席,物理學教授錢偉長先生,曾在報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爲〈〈海灣戰爭的啓示〉〉。錢偉長先生從海灣戰爭談到埃及的阿斯旺水壩,從黃河決口談到三峽水壩。錢偉長認爲,「決不能花了幾百億或幾千億人民幣來修世界上最大的大壩,給我們子孫背上包袱,成爲外部敵人敲詐勒索的籌碼。這裏啓示我們,在和平還沒有保障的國際形勢下,三峽工程是千萬不應上馬的。」

5、由正常蓄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的時間最多爲七天,可基本滿足軍事部門的要求

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降至防洪限制水位,需要在7天事件內將221億立方米的水放空,每天需要排放31.57億立方米,每小時1.32億立方米,每秒36541立方米。三峽大壩的設計排放能力爲11萬立方米,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排放水庫的蓄水。問題是水庫下游地區是否有能力承受這麼大的排水量。因爲下游河道不但要承受長江自然流量,還要承擔水庫降低水位所宣泄的每秒36541立方米的流量。設自然流量爲X立方米/秒,降低水位時流經下游的流量爲36541+X立方米/秒。1998年7月2日長江宜昌出現的第一次洪峯的流量爲53500立方米/秒,以這個流量作爲下游河道可以承擔的流量,則36541+X立方米/秒不能大於53500立方米/秒,即自然流量不能大於16959立方米/秒。查找長江自然流量資料,長江自然流量超過16959立方米/秒是個經常出現的現象,一年中有起碼4個月以上的時間超過這個流量。

三峽水壩人防安全問題的考慮是從最不利的條件出發,還是從最有利的條件出發?從對三峽工程最有利的條件出發,可選用在枯水期時的長江自然流量,比如4000立方米/秒,在七天時間內將水庫由正常蓄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是可能的。如果選用不利條件下的長江自然流量,比如汛期的流量,7天時間內從正常蓄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是不可能的。如果選用最不利的資料,根本不可能把水位降到海拔145米。

三峽工程論證選用的是對三峽水壩最有利的條件,所以有可行的結論。但是敵方會選擇這種時機打擊嗎?

6、必要時可將三峽水庫水位降低到海拔135米甚至更低
三峽水庫的水位降到海拔135米甚至更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
第一、三峽水庫防洪庫容爲零,沒有防洪效益;在7天時間內放水至海拔135米,可能造成下游人爲洪水災害。
第二、三峽工程的發電能力將減少75%以上;
第三、長江航運在三峽壩址處中斷。

在三峽工程論證時,軍事評論家楊浪有如下的評價∶三峽工程位於國防整體中十分重要和十分敏感的地位,一旦受到威脅或被炸,會産生影響全局的災場效應。中原屯兵,是中國戰略機動力量和戰略預備力量所在,一旦毀壩的洪水吞噬這精銳力量,後果不勘設想。洪水淹沒區內,部隊兵器難以調動。重要的鐵路幹線被沖垮,能源供應緊張,社會不安定,內耗增加,將是一場整體的,全局的災難。楊浪認爲,敵方將用定點威脅的策略對付三峽工程,即公開威脅三峽工程而無需直接打擊,三峽水庫就必須做出反應,比如水庫放水至海拔135米,即形成人爲洪水災害,發電能力大幅度減少,長江航運中斷,導致了經濟和社會的混亂。不費一兵一卒,即達到削弱對手的目的。

7、潰壩影響仍屬局部地區性災難問題

三峽工程論證時採用了模型類比的方法,分析了三峽水壩部分被炸和全部被炸時對下游地區的影響,認爲潰壩影響只會造成局部地區性災難,而不是全局性的災難。這裏什麼是全局性的災難,什麼是局部地區性災難,三峽工程論證沒有明確的定義。

正如前面已經談到的,結論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模型試驗中,採用了什麼邊界條件?是在什麼條件下三峽水壩被炸?被炸時水庫的水位是多少?水庫中的蓄水有多少?被炸時長江自然水流情況如何?長江下游河道的水位情況如何?三峽工程論證選用的正是對三峽水壩最有利的條件,水庫水位已經降至海拔135米……

爲了讓讀者了解潰壩洪水的危害,筆者在這裏選用最有權威性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有關水庫潰壩一段的解釋:

「大壩在蓄水狀態下突然崩潰而造成的向下遊急速推進的巨大洪流。洪水特徵:1)猝然性。潰壩的發生和潰壩洪水的形成通常歷時短,往往難以預測。洪水波常以立浪或湧波形式向下遊急速推進,時速常達20至30公里以上,下游臨近地區,難以從容防護。

2)峯高量大,變化急劇。最大洪水出現在壩址處,潰壩初瞬或稍後。洪峯流量比尋常雨洪的流量大許多。一個壩高爲25米,庫容爲5億立方米水庫的最大潰壩流量曾達到78200立方米/秒(作者注;接近1954年長江洪水宜昌站的洪峯流量)。立波的波峯在傳播初期很高,立波經過處的河槽水位瞬息劇漲,水流洶湧湍急。潰壩洪水的這兩個特徵,使它的破壞力遠遠大於一般洪水。」

中國大百科全書的這段註釋,可以被認爲是公正的第三者的評論。回想1975年河南駐馬店地區板橋水庫潰壩所造成災難的事實,板橋水庫壩高25米,最大蓄水量不過五億立方米,而三峽水庫在水位130米以上的蓄水量超過三百億立方米,板橋水庫潰壩時的暫態洪峯流量達78200立方米/秒,造成了二十三萬人死亡(全國政協常委孫越琦等提供的資料)。如果三峽大壩一旦潰……

在三峽大壩下游三十多公里已經建有葛洲壩水壩,該工程於1970年動工興建,1988年完工,是座低水頭水電站,葛洲壩大壩將水位提高了不過二十餘米,水庫最大蓄水量二十三億立方米。當年關於葛洲壩大壩工程人防安全的結論是∶「葛洲壩大壩一旦潰壩,湖北省境內長江中游兩岸和湖南省部分地區,將造成災難性後果,武漢危在旦夕,京廣鐵路至少將中斷兩個月。」這無疑是災難性後果。爲了保衛葛洲壩大壩的安全,中央軍委決定佈置兩個航空師來保衛大壩工程,以防敵人空襲。而三峽水庫蓄水量是葛洲壩水庫的十五倍,壩高更是幾個等級的差別,潰壩後的結果肯定要比葛洲壩大壩嚴重許多。加上三峽大壩在上游,一旦三峽大壩發生潰壩,下游的葛洲壩大壩也極有可能被沖毀,造成連鎖反應。因此三峽潰壩的後果必然是災難性的。

8、寧失一子,不讓一先

圍棋大師說,寧失一子,不讓一先。佔據先手,可佔角,可築邊,可逐鹿中原,棋盤上掌握主動。喪失先手,步步應對,則處處被動。

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黃萬里認爲∶從國防觀點看,三峽大壩無疑自動製造一個弱點資敵。若大壩被炸燬,則兩湖三江人民皆淪爲魚鼈矣。

三峽大壩是自自己送給敵方的一個資敵弱點,和黃萬里持同樣觀點的人頗多。

如果想先發制人發動攻擊,摧毀敵方的攻擊力量,就必須先考慮一下自己這裏有無後顧之憂,就必須把三峽水庫中的水位降至海拔135米甚至更低。這個行動無疑給敵方發了信號∶我們現在正在作「先發制人」進攻的準備。這樣的攻擊能有效嗎?

9、三峽水壩安全問題的漏斗

2003年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郭樹言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記者會承認,三峽工程論證時沒有考慮恐怖分子可能對水壩的破壞。但是郭樹言認爲如果恐怖分子對大壩襲擊,對大壩威脅不大,因爲三峽大壩是一座由幾千萬噸鋼筋混凝土建成的「銅牆鐵壁」。

其實,三峽大壩從結構上來說有許多弱點,比如船閘、升船機、泄洪閘門等等。2003年三峽船閘試通航現場直播中,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張羽說,船閘閘門出事,江水將一泄千里。張羽一言道破了三峽水壩安全的天機。船閘閘門是弱點。

比船閘更危險的是三峽升船機。三峽升船機位於大壩左側電廠的左上方,目前尚未建成。等到升船機建成時,人們就會看到一條貫穿三峽大壩的寬超過23米、深達55米的大槽,那時也就容易理解。升船機的閘門被破壞,同樣會産生潰壩的效果,後果比船閘門被毀更嚴重。在1989年三月三峽工程論證會上,1989年的彙報會上,在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決策前參觀的三峽大壩模型中,所示的升船機的模型和圖都是錯誤的,因爲這條橫貫大壩的大深槽沒有表現出來。

而破壞升船機閘門、船閘閘門不需要什麼大型常規武器,也不需要核武器。重慶航運安全部門認爲恐怖分子可能劫持輪船,衝擊大壩的薄弱部位,或從將炸藥置於輪船上,破環升船機閘門或船閘閘門。

10、張愛萍將軍不同意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關於人防安全的結論

可以說,到目前爲止,只有張愛萍將軍領導的、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完成的關於三峽工程的人防安全問題研究報告,是唯一的來自軍方的報告,報告的結論是∶在目前的情況下,三峽工程的安全無法保證。

前期主持葛洲壩大壩建設的第一、第二、第三把手均來自部隊,葛洲壩大壩的人防安全的結論,也可以認爲是來自軍方的意見∶葛洲壩大壩一旦潰壩,湖北省境內長江中游兩岸和湖南省部分地區,將造成災難性後果,武漢危在旦夕,京廣鐵路至少將中斷兩個月。

根據李銳先生文章的介紹,張愛萍將軍不同意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人防安全問題結論。三峽工程上馬前後,水利部、長江三峽開發總公司曾多次邀請張愛萍將軍到三峽工地去視察,給公衆造成張愛萍將軍認可三峽工程和有關人防安全問題結論的印象。但是張愛萍將軍拒絕了這些邀請。從張愛萍將軍對三峽工程的態度,人們可以對三峽水壩人防安全問題有更深一步的認識。

作者爲工程博士,現居德國

——轉自《觀察》


 
分享:
 
人氣:15,02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