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季文子三思而行 道德博厚(圖)
 
允嘉若
 
2019年10月29日發表
 
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書和後代史書中提到季文子的品德高尚,又廉潔又忠心。

【人民報消息】「三思而行」這句成語常聽、常見,含有叮嚀人提醒人做事要謹慎,多次思考後才去做。語本《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說季文子遇事總要謹慎三思才行動,後來「三思而行」比喻謹慎行事之意。 《論語》中提到的季文子,是春秋時代魯國正卿大夫季孫行父,姓姬,季爲氏,「孫」爲尊稱,名行父 ,「文」是他的諡號。季文子在魯文公時被任命爲使節,出使陳、晉等國。之後,在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爲相超過三十年。 孔子在聽到「季文子三思而後行」之後,反應說:「他思考兩次就可以了(「再,斯可矣」)。」孔子說季文子處事行動「再思」就夠了,其實是一句讚美季文子的話語,讚美他的賢行,極少有過錯。 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書和後代史書中提到季文子的有多處,都是讚美他的品德高尚,又廉潔又忠心。舉例來說: 《史記.魯世家》記載魯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以相三君。」 《國語.周語中》:「季文子、孟獻子皆儉。」 《後漢書》:「季文子妾不衣帛,魯人以爲美談。」 《潛夫論.遏利》:「季文子相四君,馬不餼粟,妾不衣帛」。(相四君,含魯文公時爲使。) 以上的這些史書都共同談到季文子廉潔不奢華的美德。季文子不僅自己不愛金銀財寶,他的妾都不穿絲綢的衣裳,馬廄中的馬只給吃牧草,而不餵養谷糧飼料。 在魯成公時,有一次,魯國大夫仲孫它(也作仲孫佗)勸告季文子說:「您是魯國的上卿,輔佐兩代國君,然而,家中的妾不穿絲綢之衣,馬只給吃草,不餵食精良飼料,人民會認爲您很吝嗇,況且對國家來說也不光彩啊!」 季文子回答:「我也願意像你說的那樣寬綽呀!但是,我看到國內老百姓吃粗食、穿粗衣的還很多,所以我不能那樣做呀。老百姓吃粗食穿粗衣,而我卻把妾與馬養得美美肥肥的,這哪是輔佐國君的人該爲的啊!況且,我聽說高尚的德行能給國家增添光彩,沒有聽說用美妾與肥馬來替國家增添光彩的呀!」 季文子後來把這件事告訴仲孫它的父親孟獻子,孟獻子知道後,讓仲孫它在房間裏幽閉七天不能出來。仲孫它是個反省能力高的人,從那以後,他的妾作衣服只能用布,而且布料也有數量限制,馬的飼料也都改用雜草。 季文子聽到後說:「犯了過錯能改正的人,是可以當人上人的。」於是推薦仲孫它晉升爲魯國上大夫。 季文子的廉潔忠君不僅魯國人知道,連魯國以外的人都很敬仰。 《史記.魯世家》記載:「(魯成公)十六年,宣伯告晉,欲誅季文子。」宣伯妒忌季文子的得勢,要連結晉國的力量來殺他,結果「文子有義,晉人弗許」。季文子雖然大權在握,總是忠貞守節,一心在安社稷保國民,他的忠義之德,連晉國人都敬佩,根本不想殺他來攪亂魯國政局從中謀利。 《漢書.五行志下》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宣公三年……亂成於口,幸有季文子得免於禍。」德性高尚的人顯然能得到上天的照應、眷顧。 季文子輔佐魯國三君三十多年,廉潔忠君,愛民愛國。魯襄公幼年即位,當時才三歲,季文子忠於社稷、忠於君主,沒有一絲失禮之舉、僭越之心。 季文子卒後諡號「文」,是彰顯他道德博厚。《諡法》說:「道德博厚曰文。」△ (有刪減)

 
分享:
 
人氣:26,20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