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從納粹德國、極權蘇聯到現在中國,都曾利用壟斷的國家權利、資源,搞舉國體制,集中人力、資金,奪取奧運金牌,這種「金牌體育」已經遠遠背叛奧運精神,其目的是裝點國家形象,欺騙矇蔽國民,對外進行擴張,對內穩定統治。 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金牌第一(51枚)超過美國(36枚),今年廣州亞運,金牌絕對第一(199枚),遠超韓國,日本(76枚,48枚),中國人的體質正在明顯滑坡,體育普及度很差,爲什麼總是金牌第一?這是因爲中共當局,以金牌爲目的大量投資,爲金牌,常年供養了無數的教練和運動員,給他們發放工資。這種「金牌體育」學自蘇聯,蘇聯則仿照納粹德國,真相應該揭開。 (一)納粹德國 1936柏林奧運會
1936柏林奧運會開幕式。
1931年,柏林獲得舉辦奧運會資格,1933年希特勒的納粹黨,奪取德國政權。希特勒很快意識到,奧運會期間各國的人都可以來德國,舉辦一次奧運會能造成極大影響。他宣佈自己出任奧運會主席,批准籌建龐大的體育場館,是爲了讓全世界注意德國,而他也可以利用這次盛會,將自己作爲德國的救世主介紹給世界。希特勒領導下的組委會,以驚人的速度、效率、投入工作,不惜耗費巨資,(1934-1936年間耗資4200萬金馬克)以德國人特有的高效,建設着有兩萬座位游泳池、空前豪華的奧運村,現代化的體操館,1935年的柏林到處的施工現場。帝國宣傳機構印發了萬噸納粹德國與奧運會的宣傳材料,開始了奧運史上空前規模的宣傳工作。(注1) 希特勒宣佈奧運會開幕,一支龐大的交響樂團和五千名唱歌演員,演出了奧運會會歌及奧林匹克頌歌,場面輝煌壯觀之極。開幕式經過嚴謹的組織和精心準備,整個柏林體育場被歡呼聲籠罩,希特勒和他的納粹標誌被人們簇擁着,所有人都相信這一時刻將被永遠記錄爲德國復興的偉大歷史,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次奧運會成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曲。(注2) 奧運會開幕式,給予希特勒極大的滿足,一個信得過的形象被成功推出,讓所有的德國人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並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大國復興的信心。 1936年柏林奧運會,德國獲金牌第一(33枚)美國第二(24枚)。 柏林奧運會結束後三年,1940年9月德國軍隊在2000多架飛機的轟擊下對波蘭發動攻擊,全世界第一次感受到希特勒的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奧運會因此而再次被中止長達12年之久。 柏林奧運會結束後九年,1945年納粹戰敗,希特勒自殺。 (二)極權蘇聯 1980莫斯科奧運會
1980莫斯科奧運會開幕式。
蘇聯參加奧運會,目的就是奪取金牌第一,向世界說明社會主義優越性,鼓舞國內的士氣。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關起門來訓練運動員,在1952年之後,六次獲得奧運金牌第一。極權國家蘇聯,有一套運動員培養選拔機制。爲了爭奪奧運金牌,國家利用壟斷的、不受監督的權利,集中財力,人力選拔培訓運動員,有的小孩在上小學之前就送到少年體校開始接受訓練。許多蘇聯人在上小學的時候曾接受過體校教練的選拔,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體校,包括中等體育院校。(注3) 1979年12月,集結在蘇阿邊境上的蘇聯10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長驅直入,控制了阿富汗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城市,把「不聽話」的總統阿明和他的妻子兒女們送上了斷頭臺,從這一天起,長達10年之久的侵略和反侵略的戰爭拉開帷幕。這次入侵受到歐美很多國家的譴責, 1980莫斯科奧運會於7月開幕。蘇聯政府要藉此機會向世界炫耀「社會主義的成果」。一邊是列寧格勒的老百姓們排隊拿着各種票據搶購少的可憐的日用品。……一邊是克里姆林宮傾舉國之力,在奧運史上創記錄地砸進90億美金巨資,轟轟烈烈地展開「體育和經濟實力的超級大佬」的形象工程。 隨着各項賽事的進行,擔任裁判的東道主偏袒本國運動員的嫌疑也越來越大。……在標槍比賽中,蘇聯選手庫拉幾次試投,成績平平,蘇方工作人員把體育場入口的大門打開,使場上風速超過2米,庫拉立即順風奮力一擲,創造了91.20米的「優異成績」,獲得金牌。在撐杆跳高、鏈球等項目的比賽中,類似的「推波助瀾」屢屢發生。 蘇聯獲得金牌第一。這是蘇聯自1952年以來在奧運會上獲金牌最多的一次,也是到當時爲止一個國家在一屆奧運會上金牌最多的一次。(注4) 當時的蘇聯不但經濟落後,人均GDP遠低於美國,人口也低於美國,爲什麼在這種背景下,金牌總數會超過美國?就是因爲蘇聯實行一黨專政,可以不受監督的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去爭奧運金牌,而美國政府要受反對黨、受民意、受媒體的監督,政府不敢撥用大量資金爭取金牌,爲自己爭光。 蘇聯好景不長,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獲得金牌第一名,1985年戈爾喬夫上臺,推動政治改革,1991年在民主力量的衝擊下蘇聯解體,原蘇聯分裂成了十幾個國家,從此告別「金牌第一」。 (三)社會主義的「金牌體育」與1988年漢城運動會 1988年漢城奧運會,蘇聯再次打敗美國成爲金牌第一名(55枚,),第二名是社會主義的東德獲37枚金牌,美國只有36枚(第三名),蘇聯在國內大肆宣揚偉大成就。 1988年漢城奧運會,社會主義的「金牌體育」登峯造極,小小的東德只有一千六百多萬人口,竟超過美國成爲奧運金牌第二(37枚),比較之下,西德人口有六千多萬,人均GDP是東德的幾十倍,但是隻有11枚金牌,遠遠落在東德之後。 在這次奧運會上社會主義國家匈牙利獲得了11枚金牌,保加利亞獲得10枚,羅馬尼亞獲得7枚,他們獲得金牌數目都遠超過歐洲的發達民主國家法國,意大利。 在近80年來的奧運會上,極權打敗了民主。窮困落後的極權國家,因爲能夠不受民間制約,集中國力,所以在奧運會上打敗了發達的民主國家。 但是金牌不能證明社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漢城奧運會第二年1989年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開始走上民主化道路,此後金牌數再也沒有超過漢城奧運會,但是經濟卻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人權有了保證,國民體質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四)中國學蘇聯 2008北京奧運會
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在「金牌體育」中,蘇聯學納粹德國,中國學極權蘇聯。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一面倒學習蘇聯老大哥,計劃經濟、國營企業都是學蘇聯,體育也是學蘇聯。 美國《洛杉磯時報》2008年8月26日文章說:中國的體育制度受到了蘇聯的影響。當許多雄心勃勃的美國父母在努力培養孩子的運動天賦時,中國未來的冠軍則自幼被交給了國營的寄宿學校。國家在所有學齡兒童中挑選未來的冠軍,把那些長的特別高的挑出來打籃球,苗條,柔韌性好的挑出來練跳水——不管他們是否會游泳。 「老實說,這個舊蘇聯體制成績卓然。如果在13億人中找出某種體形的人,然後投入大量資源對他們進行訓練,便能培養出冠軍。」 中國體育完全步蘇聯後塵,中國的「金牌體育」來源於前蘇聯 中國的運動員培養選拔機制,完全是照搬蘇聯經驗,包括各級體校,少年體校,國家建立龐大的各級體委(後改體育局)壟斷運動員的選拔培訓,國家供養大批教練、陪練、運動員,政府爲他們常年發放工資,金牌掛帥……都是從蘇聯學來的。 1936年,納粹德國,傾國家之力,投資4200萬金馬克舉辦柏林奧運會獲得金牌第一,超過當時最強大的民主國家美國;9年之後納粹德國戰敗,希特勒自殺身亡; 1980年,極權蘇聯,學習納粹德國,傾國家之力,投資90億美元(|破以前奧運會記錄),舉辦莫斯科奧運會,結果如願以償,獲得金牌第一,超過美國;11年之後蘇聯解體崩潰: 2008年,中國,學習極權蘇聯,傾國家之力,投資2900億人民幣,(約400億美元,破以前奧運會記錄),舉辦北京奧運會,結果如願以償,獲得金牌第一,超過美國;但是效果受到國內外質疑,有人說勞民傷財; 2010年,中國,繼北京奧運,傾國家之力,投資1226億人民幣,(近200億美元)辦廣州亞運(破亞運會記錄),獲金牌第一,超過日本、韓國;但是遭到罵聲一片,新華社記者楊明在他的文章中說「我們金牌第一是諷刺」。 (五)2008北京奧運中國獲金牌分析 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獲得了51枚金牌,遠超美國。 認真分析中國獲得的金牌,可以看出,中國的金牌戰略,主要延續蘇聯的路線。選擇冷僻項目、很少有人鍛練的項目,如女子舉重、女子摔跤、高臺跳水等等,回顧2008年奧運會中國獲得金牌:舉重8項金牌;跳水7項;體操9項;射擊5項;乒乓球4項;羽毛球3項;柔道3項。這七個項目得金牌39,佔中國金牌總數77%,這些項目在國外商業價值不高,參與者不多。中國集中國力搶奪自然容易得手。 號稱世界運動的足球、籃球、中國一塊金牌都沒有。各國普及的游泳和田徑,奧運會共有81枚金牌,中國只獲一枚。 中國的「金牌體育」體育,對提高國民體質毫無幫助,目的只是,激發「愛國」熱情,給政府爭光、貼金。 (六)歪門邪道爭金牌 爲了追求金牌第一,中國利用不受監督的特權,採取了各種歪招、損招,國外有很多的揭發、報導。北京奧運後,《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2008年8月16日報導,題目是「中國人發明了超級興奮劑」,報導稱「這太不可思議了,這根本不可能」專家們這麼一口同聲的評論北京奧運的舉重比賽,中國人毫不費力的比世界優秀運動員多舉起了15-20公斤的重量。俄羅斯教練薩福諾夫說:「我搞舉重已經25年了,這種事情從未出現過,我們非常了解劉春紅,她以前從未有過如此出色的表演,這簡直是天方夜譚」……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中國在各種運動項目中都給人「比對手好得多的感覺,他們的成績根本無法解釋,國際體育界在猜測中感到茫然,是什麼在幫助東道主創造奇蹟」說法有很多: 其一是:新一代類固醇,中國藥理學界以奧運會爲目標加緊工作,並超過了反興奮劑人士一步。國際反興奮劑機構的專家沒有能力把這種特殊製劑搞清楚。其二是:中國人不接受興奮劑檢查。東道主找到了讓自己的運動員享受最優惠待遇的方法。俄羅斯女子舉重運動員斯利文科感到憤怒的是,幾乎沒有人檢查中國運動員,而其他所有運動員都被反興奮劑人員緊盯着。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2008年8月26日報導「從體操到跳水,他們幾乎在所有要主觀評判的項目上都偏向自己人。這樣說似乎是在爲失敗者找藉口,不過它的確發生在北京奧運會上。」 據何智麗揭露爲了讓鄧亞萍獲得奧運會金牌,竟給他提供二十多個陪練(這些陪練拿着國家的工資,扮演外國選手,讓鄧亞萍進行訓練),在國家女子排球隊中,專門配備專職男球員陪他們練球。 中國很多球類比賽不是靠能力,而是靠領導的安排,中國乒乓球運動員何智麗,在國內她已經獲得很好的成績,體育官員在比賽前,讓她把冠軍讓給別人,她不同意後來就被排擠,她一怒之下去了日本,結果在日本她打敗了奧運冠軍鄧亞萍,還戰勝另外兩個奧運冠軍。 中國的乒乓球上的讓球風波,早在60年代爲了和日本搞好關係,就讓中國的運動員給人本隊讓球(注5)。 (七)中國與美國體育比較 美國奧委會新聞主管賽貝爾說:「對中國來說,重要的是金牌,對美國來說,……我們強調的是全面豐收。」賽貝爾說:「中國一直在爲這一天進行着準備。他們投資和研製了也許是世界上最精密的體育訓練器械。」美國奧運會沒有政府撥款,他們每年1.5億的運營經費都是來自贊助和國際奧委會的撥款。(注6) 海外報導:中國運動員沒有樂趣也沒有遊戲。從運動員賽後的講話中,我們能發現他們承受着天大的壓力和對自己達不到預期的不滿,而與之有着鮮明對照的是西方運動員更自信,甚至是更自負的表現。 北京一名體育心理學老實說:「和其他國家的運動員相比,我們的運動員承受的壓力更大。他們認爲自己肩負着代表國家形象的責任。很多中國運動員訓練一項運動並不是出於對這項運動的熱愛,而是因爲他們被國家相中了。」中國看重金牌。中國運動員要花大量時間在訓練上,他們很少能與家人團聚。很多運動員退役後都要生計奔波。而外國運動員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或其它的事業,訓練只在業餘時間進行。(注7)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奧運會開始時說,爲祖國實現榮光是黨中央賦予的神聖使命。中美兩國運動員的差別一目了然。在賽後接受採訪時,美國運動員談論的是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寵物和愛好。他們反覆重複着「好玩」這個詞。16歲的女子體操運動員肖恩.約翰遜熱情地展望着她回到中學後將參加的課程。中國運動員每天訓練10個小時,即使是兒童。中國男子體育運動員陳一冰上個星期在獲得冠軍後對記者說:「你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教練總是和你在一起。人們總是在看着你,醫生,甚至咖啡廳的廚師都在看着你、爲了不讓別人失望,除了訓練你別無選擇。」他說他可以數出他與父母呆在一起的時間「每年只有很少的幾個小時」。 (注8) 中國的「金牌體育」湮滅人性,摧殘青少年,使運動員成爲一個運動機器,後患無窮。 (八)北京奧運、廣州亞運投資知多少? 1949年後中共當局爲了在國際比賽中奪取金牌,美化形象,不惜重金投入。北京奧運和廣州亞運投入達到4000多億(2900億+1226億),這個數目如果分給中國一億窮人每人可得4000元。 2008年中國舉辦北京奧運會總的投資爲2900億(約400億美金),爲了吸引外國運動員參加北京奧運提出了國外運動員,一律免費提供伙食。今年的廣州亞運會資金投入是1226億元(近200億美金)。中國2008年爲舉辦北京奧運財政支出遠超過的醫療教育費用開支,爲了召開北京奧運,6個城市的工廠停工兩個月以保持空氣的清新,上海的地鐵商店關閉一個月,這些經濟損失是無法計算的,北京奧運會期間,北京的私家車出行按單雙號準行。造成的經濟損失無法計數。 爲了爭取國際金牌,國家日常投入,更是一個龐大的數目。國家成立了,各種運動中心,包括體操、田徑、水上運動,這些運動的經費和教練全部由國家財政提供,各省市都設體校和體工隊,分別有省市財政提供經費。爲了爭取金牌國家供養了一大批,拿國家工資的運動員,將國家運動員分級,爲健將級、一級、二級運動員按不同級別發放工資,這裏的龐大開支,屬於國家機密。一部份運動員從少年時期開始就在國家的供養下日以繼夜的爲金牌而奮力鍛練。 國外的運動員,他們都是自謀生計,巴西柔道運動員凱特琳代表國家奪得首枚奧運獎牌,她去北京的機票,是朋友籌集資金代她購買的,她的外婆回憶凱特琳7歲時學柔道的情況說:「有時我們連給她買一張公共汽車票的錢都沒有。」(注9) 從對比中可以看到,中國所以在體育並不普及的境況下,取得那麼多的金牌,完全是仰仗國家的財力、人力投入。奧運會上的競爭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競爭,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公平的國際體育競賽規則。 發達的民主國家他們舉辦奧運會都不像中國官員那樣,窮極奢華大筆揮霍公衆的血汗。 很多民主國家舉辦奧運會都是精打細算,儘量少花錢多辦事,有的國家由民間主辦奧運會,政府不花一分錢最後還有盈餘,如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組織者尤伯羅斯被稱爲奧運經營之神(注10)。 2000年悉尼奧運會。在奧運會舉行期間,由於上座率達到了91%(由此帶來了4.88億歐元的收入),並且奧運會衍生產品銷售情況非常好,所以奧運會主辦方成功地收回了開支。(注11) (九)中國「金牌體育」遭到國人反對 在今年的亞運會上爲了增加金牌數量中共當局竟然利用東道國的身份,大量增加非奧運項目受到國人非議。中國以東道主的身份增加了「體育舞蹈」項目,外國評論這是第一屆也是最後一屆的非奧運項目,該項目很少有外國人蔘加,最後中國包攬了「體育舞蹈」的全部十塊金牌,其他根據中國的優勢,加進的體育項目還有「中國象棋」、「龍舟」等項目,這使得中國在亞運會中奪取了199塊金牌,其中74塊來自非奧項目。這引起了國外很多人事的非議。 國內網絡上報出的批評更多,多數被很快刪除。 民間的不滿,國外的批評,使得官方新華社的記者寫出了驚人的評論,一鳴驚人,新華社記者楊明在他的文章中認爲中國人的體質,正在明顯滑坡,但我們的金牌總數是世界第一,亞洲絕對第一,這對我們國人是一種諷刺,他同時還建議從下屆亞運開始淡化金牌,從大學和體校中選拔真正的業餘選手參賽。 (十)中國運動員的悲慘人生 「金牌體育」後遺症 爲了爭奪國際比賽的金牌,中國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嚴密的培訓體系,幾乎在每一個縣裏都建立了少年體校(據說全國曾有20萬人在就讀),在這之上還建立了省市體校,北京還有直屬國家體育總局的,包括所有競賽項目的培訓中心,這些中心以及他們的教練都有國家或地方財政提供資金。 很多兒童從五六歲開始就進入少年體校,全力鍛練某個單項,成績好的進入體校,各省市還有體工隊,在這的體系中,從事鍛練的運動員,幾乎沒有其他的專業知識和文化課程,由於國家的支持和投入,在他們當中產生了一批專業的職業運動員,有的達到健將級、一級、二級的標準,他們就可以從國家拿工資。在這個培訓體系中產生了極少數的世界冠軍,如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籃球運動員姚明,田徑運動員劉翔,排球運動員郎平。 在中國多數運動員達不到冠軍的水平,他們在20幾歲就要退役,身無一技之長,被人稱爲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就業成了最大的困難,他們退出運動行業之後沒有任何補償,於是只得拚命的找工作。我接觸過一些退役的運動員,他們只能幹一些保安之類的工作,有的去幹農民工,不但成家困難,生活也都十分艱難。這就是金牌體育所造成的悲慘後果。 獲得了世界冠軍又將如何呢?有個舉重冠軍是世界級的,退役之後只得到澡堂裏去給人擦澡,舉重運動員董日梅,結婚之後生活日常困難,生了個小孩,買奶粉的錢都拿不出來,她只得擺地攤賣運動衣,她把世界冠軍獎牌拿到網上拍賣,以爲餬口之用。 中國推行「金牌體育」,大量投資奧運亞運,造成財政超支,爲通貨膨脹、經濟危機埋下伏筆,廣州亞運剛剛結束一個月,今年11月的CPI(表達物價)就達到5%,物價飛漲這是一個噩訊,中國的形象工程,「金牌體育」對通貨膨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六十多年來,每當中國運動員獲得了國際金牌,都會開動全國的宣傳機器,大肆宣揚,欺騙那些不善分析看不到真實消息的愚昧大衆,誤以爲中國的國際地位有了多麼大的提高,實際上「金牌體育」是一種騙局。 從納粹德國、極權蘇聯到現在中國,都曾利用壟斷的國家權利、資源,搞舉國體制,集中人力、資金,奪取奧運金牌,這種「金牌體育」已經遠遠背叛奧運精神,其目的是裝點國家形象,欺騙矇蔽國民,對外進行擴張,對內穩定統治。 (本文始寫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其中因爲電腦兩度被抄,各種騷擾不斷,拖至今日才得完成。) (注1:《同一世界》上(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組編p176-177)) (注2:《同一世界》上(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組編p185-186)) (注3:見《同一個世界》下p149) (注4:《同一世界》下(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組編:p147) (注5:葉永烈:何智麗上海訪談錄)。 (注6:美國達拉斯晨報2008年8月19日文章) (注7:美國《華盛頓郵報》2008年8月22日文章) (注8:美國《洛杉磯時報》2008年8月26日文章) (注9:《環球時報》2008年8月17日) (注10:《博覽奧運》p69)。 (注11:法國《費加羅報》2004年9月1日) 2010年12月30日于山東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