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變了味的中國奧林匹克
 
瀅心
 
2012年8月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倫敦奧運會吸引着全世界上下人們的目光。國人也在爲金牌的獲得或失去而激動或懊惱。

北京時間7月29日,我國舉重選手吳景彪在比賽中獲得了一枚銀牌。賽後接受採訪時,滿眼淚水的吳景彪突然鞠躬道歉,並表示「有愧於祖國,有愧於中國舉重隊,有愧於所有關心我的人」。

金牌固然是對於奧運選手最好的褒賞,但畢竟金、銀、銅牌的得主都只有一位,共同代表着國際最高水平。對於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奧運選手來說,只要盡力發揮了自己所能,展示了自我,踐行了奧林匹克精神,那麼,何談有愧?對誰有愧?

既然是競技運動,就一定會分個輸贏,這固然也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魅力之一。然而,奧運會絕不僅僅是一場爭個你高我低的體育競技比賽,它象徵着世界的和平、友誼和團結的奧運精神;它也是一場潛移默化的教育,通過不同民族選手間的競技對抗,人們可以開闊眼界,學會公平競爭,學會尊重與理解其他民族。我想,這才是奧林匹克最大最神聖的意義所在。

然而,奧林匹克,似乎在中國變了味。

在國人眼裏,金牌的份量竟然可以遠遠大於奧林匹克運動本身,「唯金牌論」仍是大多數國人逃不開的慣性思維,以及對奧林匹克的理解偏差。似乎每個人都自覺或不自覺的認定了只有金牌才能體現水平,只有金牌才成彰顯國威,而忽視了競技運動本身的價值。奧運選手心裏則揹負了巨大壓力,得金不成甚至還會遭來罵聲。

看着金牌榜上不斷增加的金牌數,國人無不陶醉在那個遙遙領先的數字。可是,難道金牌數就能成爲評價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或是炫耀的資本嗎?統一以前的東德就可以在金牌數字上超出美國,可我們絕不能說東德就比美國強大。同樣,即使我們的金牌數遙遙領先,我們不還是停留在體育大國,稱不上體育強國嗎?更不用說其他方面可否與他國抗衡了。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爲了金牌數而沾沾自喜呢。

除了「唯金牌論」的國民心態之外,奧林匹克在中國變了味,當局更是罪魁禍首。

其實我國的體育制度恰恰就是昔日東德的翻版,動用國家核心力量,違背經濟發展規律,投入巨資維持集訓制度以打造冠軍,用虛假的繁榮之景,愚弄着國民。如果沒有以巨大投資爲支撐的特有集訓制度,中國的體育實爲不堪一擊。對於競技體育的急功近利,自然使得我國的全民體育水平,學校體育教育水平,由於投資不足,重視不夠,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當局一直高喊着向全民體育轉型,卻也未見起色。

而那些巨大耗資,無不來自於納稅人。回想起2008年的北京奧運,其耗資近3000億。對於一個人民生活還沒有完全得到保障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何等的諷刺。當然,中共爲了粉飾門面,絕沒有也不會吝嗇大把花掉納稅人的血汗錢。一塊金牌可以換來上百萬,我計算不出,哪怕用一部分消耗在競技體育上的錢財,可以讓多少孩子讀上書,可以治好多少人的疾病。金牌的榮耀與百姓切實的生活,究竟孰輕孰重?

在你要爲中國的金牌而盲目喝彩時,在你還抱有幻想爲中共辯解時,給自己個機會去思考,切勿讓不實的表面遮住了你的雙眼,讓謊言愚弄了你的心靈。

 
分享:
 
人氣:17,35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