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味的中国奥林匹克
 
滢心
 
2012年8月9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伦敦奥运会吸引着全世界上下人们的目光。国人也在为金牌的获得或失去而激动或懊恼。

北京时间7月29日,我国举重选手吴景彪在比赛中获得了一枚银牌。赛后接受采访时,满眼泪水的吴景彪突然鞠躬道歉,并表示“有愧于祖国,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

金牌固然是对于奥运选手最好的褒赏,但毕竟金、银、铜牌的得主都只有一位,共同代表着国际最高水平。对于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奥运选手来说,只要尽力发挥了自己所能,展示了自我,践行了奥林匹克精神,那么,何谈有愧?对谁有愧?

既然是竞技运动,就一定会分个输赢,这固然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之一。然而,奥运会绝不仅仅是一场争个你高我低的体育竞技比赛,它象征着世界的和平、友谊和团结的奥运精神;它也是一场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不同民族选手间的竞技对抗,人们可以开阔眼界,学会公平竞争,学会尊重与理解其他民族。我想,这才是奥林匹克最大最神圣的意义所在。

然而,奥林匹克,似乎在中国变了味。

在国人眼里,金牌的份量竟然可以远远大于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唯金牌论”仍是大多数国人逃不开的惯性思维,以及对奥林匹克的理解偏差。似乎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认定了只有金牌才能体现水平,只有金牌才成彰显国威,而忽视了竞技运动本身的价值。奥运选手心里则背负了巨大压力,得金不成甚至还会遭来骂声。

看着金牌榜上不断增加的金牌数,国人无不陶醉在那个遥遥领先的数字。可是,难道金牌数就能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或是炫耀的资本吗?统一以前的东德就可以在金牌数字上超出美国,可我们绝不能说东德就比美国强大。同样,即使我们的金牌数遥遥领先,我们不还是停留在体育大国,称不上体育强国吗?更不用说其他方面可否与他国抗衡了。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了金牌数而沾沾自喜呢。

除了“唯金牌论”的国民心态之外,奥林匹克在中国变了味,当局更是罪魁祸首。

其实我国的体育制度恰恰就是昔日东德的翻版,动用国家核心力量,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投入巨资维持集训制度以打造冠军,用虚假的繁荣之景,愚弄着国民。如果没有以巨大投资为支撑的特有集训制度,中国的体育实为不堪一击。对于竞技体育的急功近利,自然使得我国的全民体育水平,学校体育教育水平,由于投资不足,重视不够,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当局一直高喊着向全民体育转型,却也未见起色。

而那些巨大耗资,无不来自于纳税人。回想起2008年的北京奥运,其耗资近3000亿。对于一个人民生活还没有完全得到保障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何等的讽刺。当然,中共为了粉饰门面,绝没有也不会吝啬大把花掉纳税人的血汗钱。一块金牌可以换来上百万,我计算不出,哪怕用一部分消耗在竞技体育上的钱财,可以让多少孩子读上书,可以治好多少人的疾病。金牌的荣耀与百姓切实的生活,究竟孰轻孰重?

在你要为中国的金牌而盲目喝彩时,在你还抱有幻想为中共辩解时,给自己个机会去思考,切勿让不实的表面遮住了你的双眼,让谎言愚弄了你的心灵。

 
分享:
 
人气:16,273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