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國許多地區進入50年來最旱期
 
作者:周同
 
2006年5月14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天災不斷的地方,一定是那裏的人禍不斷。中共幾十年的罪惡罄竹難書,最近幾年更毫無人性活體摘取老百姓的器官盜賣,血腥暴政使天災的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頻繁的襲擊中原大地。今年,自進入三、四月份以來,中國北方遭多次沙塵暴襲擊,黃沙滾滾,塵土覆城,四月暴雪,河流乾枯,南方暴雨雷電……

重慶入夏第一場暴雨 五十五萬人受災

據中國媒體報導,五月十日重慶開始了入夏第一場暴雨,連日來重慶主城和部分區縣降下多次陣雨,市民出行受阻、部分區縣受災。從八日晚開始,重慶市各地出現了降水天氣,長江沿線及其以北地區和西部部分地區出現中到大雨甚至暴雨天氣。據重慶市救災辦統計,八日晚至九日晚,重慶東南部和中部偏南地區的綦江、江津、黔江等十二個區縣遭受暴雨洪災,其中,綦江、江津災情較重。截至九日晚初步統計,此次災害受災人口五十五萬人,兩萬餘人緊急轉移安置,一人因災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近七千萬元人民幣。

報導說,重慶市氣象臺發佈消息稱,在今後三天,重慶市大部分地區還將迎來一場規模較大的降雨天氣過程。各地雨量分佈不均,個別地方還可能出現暴雨。

湖北遭暴雨襲擊 十八鄉鎮四萬多人受災

據報導,武漢五月七日至九日,湖北自西向東再次發生降雨過程,其中鄂東南、江漢平原南部的咸寧、鄂州、黃石、黃岡、武漢、孝感等市部分地方遭暴雨襲擊,局部成災,各類直接經濟損失達四千六百萬元人民幣。

本次降雨最大爲咸寧十好橋一百五十毫米,鄂州金牛一百三十七毫米次之。受入汛以來兩次降雨影響,湖北江河湖庫水位緩漲,已有鄭家河、華陽河、西排子河等三座大型水庫水位超汛 限。據初步統計,咸寧通山縣、鄂州梁子湖區的十八個鄉鎮出現洪澇災害,受災四萬多人、農田面積七點六萬畝,通山縣倒塌房屋四間。

江西普降暴雨水位上漲

據報導,南昌五月十日江西省贛東北、贛北、贛南等地近日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部分流域水位迅速上漲。

據報導,本月五日開始,強降雨帶主要集中在贛東北。五日八時到六日八時,該省景德鎮、上饒、南昌平均降雨分別爲九十七毫米、六十五毫米、五十四毫米。全省十一個觀測站下了大暴雨,六十二個站下了暴雨,浮樑縣降雨量爲一百三十三毫米,德興市六小時降雨量爲一百零二毫米。該省贛南等地近日亦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報導說,自四月四日以來,江西省吉安、撫州、宜春等地遭受雷雨大風、強降雨、冰雹襲擊和洪澇等災害。

暴雨如注晝黑如夜 廣州發出強雷雨警示

據報導,五月十日廣州市下午四時開始迎來一次強雷雨天氣,不到一小時之間,大部分市區天空漆黑如夜、雷鳴電閃、暴雨如注,氣象部門發佈了強雷雨警報。十號下午四點左右,廣州的市民突然發現,從上午開始一直是悶熱酷曬的天氣,轉眼間就烏雲蓋日,遠處還不時地傳來雷響的轟鳴聲,隨後荔灣、越秀、天河、白雲、黃埔區先後烏雲壓頂,剛才還明朗郎的天空頓時黑暗起來,壓得本來就在酷熱下戶外活動的人們喘不過氣來,甚至一度天空變得漆黑如夜。

報導說,到下午五點前後,天空開始雷鳴電閃、風雨交加,廣州市區大部分地方出現了短時強降水,氣象部門錄得雨量三十到五十毫米,部分地方還伴有七到八級短時雷雨大風,大雨一直持續到下午六點才開始緩慢結束。

報導說,根據廣東省多普勒氣象雷電網的監測,中午前後雷雨回波在廣西東部的粵桂邊界出現,隨後在自西向東緩慢移動的過程中強度加強。受強雷雨的影響,除廣州外,廣東清遠、肇慶、雲浮、茂名、佛山、東莞等市先後出現了八級左右的短時雷雨大風和一小時雨量超過二十毫米的強降水。

據報導,氣象部門表示,由於近日廣東受副熱帶高壓脊控制,各地氣溫較高,強雷雨襲擊前天氣仍然炎熱。氣溫較高、溼度較大,加上有一弱高空小槽逼近廣東上空,併產生不穩定,是造成這次強雷雨過程的主要原因。這種強雷雨具有明顯的突發性和局部性特徵。

北京進入50年來最旱期

據中國媒體報導,今年北京市正處於1949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時段,截至5月9日8時,北京今年平均降水量17毫米,比去年同期的46毫米少了63%。16座大中型水庫蓄水13.09億立方米,其中密雲水庫蓄水9.92億立方米,確保城鄉供水安全正面臨考驗。
 
據報道,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會議5月10日透露,從 1999年到2005年,北京已經連續7年乾旱,7年中年平均降水僅爲歷史上年平均降水的70%左右。根據氣候趨勢預測,旱情還將進一步持續,災害性天氣特別是局部暴雨洪災和山區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的概率較大。

據介紹,北京可供使用的水資源主要來自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大多儲存在幾大水庫中。與去年數據相比,水庫現有蓄水還不能滿足全年生活用水總量。據水務局公佈的數據,去年北京用水總量爲34.5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爲14.9億立方米。

 
分享:
 
人氣:15,68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