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拖著一根「人民的喉舌」尾巴
 
傅國湧
 
【人民報消息】2月13日《人民日報》「要聞」版刊出一篇特寫:《「監督就是支援」》,是對新任安徽省省長王金山在接受新聞監督座談會上講話的報道,參加懇談會的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駐安徽記者站、安徽的新聞媒體、香港駐安徽媒體。咋一看這句話:「政府工作不光要接受法律監督、羣衆監督,更要接受新聞輿論監督。」我還以爲這位新省長要爲安徽引入新聞自由呢。接著往下讀,終於讀不出什麼新意來,在他眼中,新聞媒體只是「黨的喉舌」(儘管也拖著一根「人民的喉舌」尾巴),不過是各級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接受羣衆監督」的「重要渠道和橋樑」而已,新聞媒體自身沒有獨立的監督功能。最關鍵的還是他最後那一番話,或許這才是他的本意,「新聞輿論工作也要以大局爲重,先提醒,多通氣,同時要講策略。」一句話就觸破了「接受新聞監督」的美麗外衣,將監督變成支援,這樣的「監督」其實早已太多、太多了。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一篇加花邊的評論,爲「監督就是支援」大聲叫好,稱之爲「領導幹部對監督特別是對輿論監督的深刻理解和支援」。

「監督就是支援」嗎?我想,監督不是支援,監督就是監督,如果監督都是支援,那還要什麼監督?只要歌功頌德,只報喜不報憂,難道讓天下媒體永遠只做喜鵲,不做烏鴉嗎?新聞媒體的功能早在梁啓超時代就是明確的,這位引領過時代潮流的巨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著名的報紙「兩大天職」說──「一曰,對於政府而爲其監督者;二曰,對於國民而爲其嚮導者是也。」也就是說,報紙的首要使命即爲監督政府。很顯然,這樣的監督不是「先提醒」、「多通氣」、「講策略」式的,而是從事實出發,是者是之,非者非之,新聞記者在西方之所以獲得「無冕之王」的稱號,恐怕就是因爲新聞所具備的監督功能。即使在中國古代沒有新聞的漫長曆史中,我們也有過秉筆直書的史家傳統,令「亂臣賊子」有所畏懼。

新聞媒體的第一要素無非是真實性,其次是它的監督性,說白了也就是批評性。在新聞自由不再是理想的地方,輿論從來都是民意的晴雨表,而不是爲權勢者、爲某個政府、政黨服務的工具、喉舌,新聞喉舌論在文明世界只是一個早已被拋棄的舊觀念。在沒有民間新聞媒介存在空間的土地上,我們討論「新聞自由」、「監督政府」、「嚮導國民」的確太奢侈了。但中國要走向現代化,要與主流文明世界接軌,開放言禁、報禁,這是不可逾越的前提,否則我們只能停留在「前現代」。有了獨立的民間新聞媒介,與政黨的喉舌、政府的喉舌多元並存,才談得上真正的輿論監督,梁啓超的「兩大天職」才有可能落到現實大地上。用老報人徐鑄成的話說「一張真正的民間報紙,立場應該是獨立的,有一定的主張,勇於發表,明是非,辯黑白」,只有這樣的新聞媒介才有可能有效地監督政府,履行新聞輿論的天職。既然《人民日報》的評論也承認「不受監督的權力就會産生腐敗」,那麼在新聞自由的陽光尚未普照大地的時候,與其說什麼「監督就是支援」,還不如直截了當地說「監督就是批評」。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3/2/20/25155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