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調教調教那些「拉開肚皮要紅包」的醫者
 
文/李德孚
 
【人民報消息】唐朝貞觀元年,李世民當上皇帝,爲了醫治疾病,開始設置學校,「醫生」之稱起於此時,是指學習醫學的人。「醫生」與「學生」義同。至玄宗李隆基開元27年,他於10萬戶以上之州,設醫生20人,以下的則設12人,各在其界內巡療,此所謂之「醫生」已非單指學生,而是又有新義,成爲業醫者之通稱,相沿至今,人皆通曉。

醫,「醫,治病也」。《回春錄》雲,「醫者,生人之術也」,生,「死之對也」。《萬病回春》雲,「醫道,古稱仙道,原爲活人。」說「醫生」這一詞,就是治病活人。將此作爲業醫者的通稱,無等級與貴賤之區別。

孫思邈以「精」「誠」二字教導。他說,「學醫後,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明代醫家徐春甫說:「醫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細。」意思是說,對醫術不精者,可以誤傷及殺人。所謂「病有微而喪命,勢有重而治癒,精微區別,全在醫者。技術低劣可以治患者死,「精」「誠」者卻能化險爲夷,使重危病人得救。

古人認爲,要使醫術專精,又須安貧樂道,不慕榮利。一個計較報酬,唯利是圖的醫生,是不會顧病人安危的。應是「貧富有懸殊,藥施無二。」

明代著名兒科醫家萬全,有一冤家叫胡元溪。胡元溪有個四歲的兒子咳嗽、吐血,遍訪名醫,百治不愈。無可奈何,只好來求萬全。萬氏「以活人爲心,不記宿怨」,立即前往病家診察。經過確診以後,便誠懇地對胡元溪說,此病「可治,吾能愈之,假一月成功。」萬氏立即處方治療,服藥五劑以後,減咳七分,口鼻之血止矣。不料胡元溪嫌其子病癒「太遲」,好的太慢,而且總是疑心,總認爲萬全與自己有過嫌隙,不一定會用心,便決計換請別的醫生,於是「又請了萬紹治之。」按理說,萬全完全可以撒手不管。當有人勸說他離去時,萬氏卻說:他只有這一個兒子,除了我,別人是治不好的。我走之後,他不會再請我了,耽誤了此兒,雖不是我殺的,亦有我之過也。如此,我先看一看萬紹用的藥方,用之有理,我去之。如有誤,我要阻止他,實在阻止不了,我再離開也不遲。看了萬紹新開的處方之後,萬全認爲藥不對症,服了有危險。於是誠懇地勸阻說:「此兒肺升不降,肺散不收,防風,百部(中藥二種),豈可用耶?」萬紹卻拒不採納,反而強辯說:「防風,百部:治咳嗽之神藥也。」胡元溪也從一旁附和說,「他這是祕方。」萬全十分嚴肅地說:「吾爲此子憂,非相妒也。」 (我爲這個孩子擔憂,不是對你有妒嫉之心。)

他不忍見死不救,臨行之際,還再次看望患兒,撫摸着他的頭說:且少吃些,可憐疾病再發時可怎麼辦呢?說完了,不辭而退。果然不出萬全所料,病兒服了萬紹的藥,才一小杯,咳嗽再次發作,氣復促,血復來如初。孩子哭泣着說:「我吃萬全先生藥好些,父親請這人來,要毒殺我!」至此,病情急轉直下,眼看生命有危險。胡元溪的妻子「且愁且罵」,胡元溪本人開始後悔,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只好負疚再次來請萬全。萬全並不記較,只是誠懇地勸告說:「早聽吾言,不有此悔。要我調治,必去嫌疑之心,專付託之任,以一月爲期。」結果只花了十七天的時間,就把患兒治好了。

這個故事,使人深受感動。這樣的高德,在今天的人世間是難能可貴的。在中國當今的醫界,那些「拉開肚皮要紅包」的醫者,讀了此故事,不知有何感想?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3/2/19/25148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