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典範張曉暉 10年堅持公益助學(圖)
 
2017年1月7日發表
 



張曉暉教導山區裏的小朋友讀書。



張曉暉教導山區裏的小朋友讀書。

【人民報消息】據《中國青年報》2016年12月6日報導,爲了幫助自己的貧困學生,河南大學德語系教師張曉暉發起不求回報的「母親助學活動」。

如今,母親助學活動已走過十個年頭,幫助範圍也從河南大學貧困生擴展到河南蘭考、河南南召以及雲南金平山區等地的貧困生。

截至目前,母親助學活動已募集善款近140萬元,其中張曉暉個人捐款超過15萬元,幫助貧困學生2,000餘人次。10年來,母親助學活動先後33次前往河南南召山區、一次前往雲南金平山區、3次前往河南蘭考助學支教。

張曉暉說,在自己活得好的時候,要做一個能幫助別人的人。我即使去打工掙錢,也要讓助學金繼續運轉,讓母親助學活動繼續下去。

七尺男兒有顆慈母心

母親助學活動開始於博客上的一封倡議書。

2005年,張曉暉成爲河南大學的一名德語教師。

2006年12月,張曉暉偶然得知他班上的一名女生因經濟困難,一天只吃一頓飯,餓了就睡覺;另外一名學生因爲父親罹患癌症,打算輟學打工。這讓張曉暉受到強烈震撼。

他夜不能眠,在自己博客上寫下了《很激動,失眠了,大家一起幫助那些甚至用睡眠來抵抗飢餓的孩子》,凌晨兩點多,發出了籌款倡議。

「母親的愛是最偉大的,也是不求回報的,希望參與母親助學活動捐助的人能夠像無私的母愛一樣不求回報。」張曉暉發起捐助,這是母親助學活動的由來。

張曉暉不是知名網絡寫手,發出倡議書後,一直擔心會不會有人捐款。沒想到沒過多久就有8名網友捐出2,500元,張曉暉也捐出1,000元,一個多月後,張曉暉將這筆錢送到河南大學7名貧困生手中。

在虛擬網絡搭建信任橋樑

張曉暉原本打算捐助這一次後就不再繼續了,但是不斷有網友從全國各地匯款過來,這使他下定決心將活動堅持下去。

張曉暉說,剛開始,捐款人大多是自己的好友。「畢竟在網絡世界裏,人們很怕被騙」。

張曉暉在博客中實時更新捐款信息,每名受助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及每筆捐款去向全部公開、接受監督。賬戶每支出一筆錢,張曉暉都會把受助者信息和銀行憑證寄給捐款人。

隨着時間推移,母親助學活動信息的公開贏得越來越多的信任。「這個社會從來不缺少愛心,只是需要提供讓他們放心的管道。」張曉暉說。

10年來,張曉暉曾試圖發起捐資人的聚會,但一直沒有實現。張曉暉說,捐資人是那種「願意幫助別人而且不想得到什麼的人」。

「直接捐助貧困生,無任何中間環節,保證所有捐贈100%落實到學生手裏。」這是張曉暉的承諾。張曉暉去山區支教時的路費、食宿費以及購買文具、書本的費用全部都自己墊付。

隨着助學金運轉規模擴大,所需費用也越來越多,張曉暉每年幾乎都要把一半的工資投入其中。

日益龐大的支出讓張曉暉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在委培讀研期間,張曉暉只能領到基本工資。爲了保證母親助學金正常運轉,張曉暉出去打工掙錢:每週一、三、五晚上做兩個半小時家教,週六則從早上8時30分一直講到晚上9時30分,業餘時間還要給企業當翻譯。

有時候,晚上回到家已經十一二時,他口乾舌燥,一個人躺在床上動都不想動。但是,想到那些貧困孩子純真的目光,第二天他又開始忙個不停。

最特別最純粹的公益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曉暉得知河南省南召山區還有很多貧困學生上不起學,經過實地考察,張曉暉決定資助南召山區的孩子。他每次去山區的路費、食宿費以及買的小禮物都是自己掏腰包,只有直接送到學生手中的錢出自於母親助學活動資金。

爲了保護孩子們的隱私、不讓他們受助時有壓力,張曉暉每次都是悄悄家訪。在張曉暉眼中,貧困的孩子不僅需要物質資助,更需要理解與關愛。

「貧困生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過多的關注也許會傷到他們的自尊心。」張曉暉一直堅持不帶媒體、不拍照,也不大張旗鼓舉辦捐贈儀式,最大限度地保護貧困生的自尊心。

張曉暉常常要揹着十幾公斤的捐贈物品去趕火車。有一次,爲了趕上凌晨2時的火車,他連夜加班整理帳目、清點物品,在身前和身後揹着兩個大包打車去車站。

一下火車,趕緊坐上前來接他的山區老師的摩托車,趕往受助小學發放捐贈物品。可張曉暉的心裏,還牽掛着住在山那邊的一個學生。

第二天一早,他又出發了。山路崎嶇,危險重重,但爲了那些貧困生,張曉暉一次又一次義無反顧地踏上捐贈之路。

「每個夢想都值得灌溉,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他們是我們的未來……」張曉暉說,是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和純真的笑容讓他一直堅持到今天。

南召第一高級中學教師邱康源記得,他第一次跟母親助學活動的志願者家訪時,當天正下着大雨,山路溼滑。志願者們走訪完所有貧困生家庭、給了學生禮物和資助款後沒有停留,又匆匆乘車趕往下一所小學。

邱康源說,這是我遇到的最特別、最純粹的公益。

心懷感恩 繼續前行

12月3日下午,母親助學活動10週年公益沙龍在河南大學舉行,在沙龍上張曉暉提到最多的詞就是「感恩」。

他說,大家總說是我影響和帶動了很多人蔘加公益活動,但我知道是這一羣善良的人感動着我,一直推動着我,讓我不能停下腳步,和他們一起做公益。

10年的「草根公益」,母親助學活動不求回報卻收穫着「回報」。張曉暉的學生已有200多人在畢業後捐款或支教,其中30個人還加入「一對一」幫扶的行列。

受到幫助的貧困生也接過助學的擔子。小王曾經是接受資助的大學生,他在暑假打工掙了500元后,爲助學活動捐了100元。

來自南召的薛杉杉2014年考入河南大學,她在高中期間受到母親助學活動的3年資助,來到河南大學後,她成爲母親助學活動的志願者,跟張曉暉一起去山區支教。

10年來,受助的貧困生中已有50多人畢業後開始回捐。此外,還有100多名受助學生成爲志願者或參加暑期實踐團,其它人也紛紛在學校加入公益社團。

張曉暉說,下一個10年,我們會繼續行走在公益的路上,也期待更多的人與我們一起到山區去,用自己最實際的志願服務爲山區的孩子送去溫暖。△

 
分享:
 
人氣:47,94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