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尾巴(多圖)
 
2017年1月1日發表
 



中國地質大學博士邢立達和研究人員展示含有恐龍尾巴的琥珀「伊娃」。



一小截尾巴戳出了琥珀表面(左下)。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李廉和綜合報導)中加英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2016年12月9日宣佈,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龍標本,由中國地質大學博士邢立達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領銜的論文已在線發表在2016年最後一期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

從照片來看,琥珀中的恐龍標本非常小,保存完好。

「是一段毛茸茸的尾巴,就像一棵掃帚菜。」邢立達介紹,尾巴展開後長度約爲6釐米,推測恐龍全身長度爲18.5釐米。標本背面有着慄棕色的羽毛,腹面則是接近白色的羽毛。

「由於琥珀的特殊性,我們眼前的恐龍尾巴與生前的形態非常接近。」邢立達說,這件標本發現於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來自白堊紀中期諾曼森階,距今約9,900萬年。

邢立達說,2010年在加拿大留學時,他的一名師兄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的羽毛,這給了他很大啓發,從此以後便開始收集可能含有古生物組織的琥珀。

在邢立達的微信朋友圈,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將自己從琥珀中的發現分享出來。類似這樣的琥珀,他過去幾年收藏了200多件。




羽支分支結構的特寫。



微CT展示尾部的骨骼與羽幹細節。



根據琥珀復原的手盜龍類恐龍繪圖。

邢立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是2015年6月購入的這塊緬甸琥珀,一開始供貨方認爲裏面的恐龍尾巴是某種植物。「它是人類迄今爲止發現的最『鮮活』的恐龍形態。」邢立達如是說。

這個中加聯合團隊曾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報告說,在緬甸發現的一塊琥珀中,找到了約9,900萬年前的古鳥類恐龍標本。推測恐龍身長18.5釐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表示,新發現的這段尾巴標本包括了至少9個尾椎,研究人員將其起名「伊娃」。從「伊娃」的尾巴骨骼形態來看,它與典型的非鳥虛骨龍類恐龍類似,區別於典型的古鳥類;從羽毛來看,屬於基幹手盜龍類。

據介紹,手盜龍類是虛骨龍類的一個演化支,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小的個體,比如生活在1.6億年前我國華北的近鳥龍,體長僅34釐米,重約110克,就是一種擁有飛羽的小型恐龍。

「羽毛形態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之一。」瑞安•麥凱勒表示,「伊娃」標本保存了非常精緻的羽毛形態學細節,爲研究羽毛的早期演化提供了依據。

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黎剛說,研究團隊獲取標本後,綜合運用多種無損成像和分析手段進行研究,得到了隱藏在羽毛內部的尾部脊椎的高清3D形態。

報告說,這塊在緬甸發現的琥珀,其中含有一根長度接近4釐米、包含8節椎骨並帶有羽毛的標本。分析發現,與目前普遍被認爲是鳥類祖先的始祖鳥及現代鳥類不同的是,這些椎骨沒有在尾巴的末端融合,而是更像一根靈活的鞭子,能同時在多處彎折。研究人員認爲,這個標本應該來自一種小型兩足恐龍的尾巴,時間在約9,900萬年前。△

 
分享:
 
人氣:191,22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