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蛙字校牌挪進黨校 劉雲山製造世界奇聞(多圖)
 
華鎮江
 
2015年8月24日發表
 
中央黨校校長劉雲山把黨校校牌挪至主樓前,世界奇聞。
想忽悠網友,該圖片是黨校主樓到黨校柵欄門之間的距離,說是150米遠。 柵欄門外兩旁是什麼?是建築物,這離原來擺放的位置距離很遠的。
江澤民給中央黨校題詞的巨石被挪至校內主樓前,從已平整的土地望去, 那個主樓很遠,石頭幾乎看不清,更不要說看清上面寫的什麼。

【人民報消息】有些事情的發生很有意思的,有時並不在這件事情的本身如何,而在於它的後效應。 比如,中央黨校門口放着一塊題有校名的巨石,從來沒有人關注是誰題的,但是8月21日這塊巨石被挪走了,才知道原來是江澤民的蛙字。近期已經有16萬多人舉報和控告江澤民,最高檢已經在與控告者聯繫、覈實。什麼意思啊?你懂的。 所以,中央黨校挪走門前的江澤民題名石才如此轟動。 8月24日,新華網首頁「時政/人事」欄目裏有一篇醒目文章《中共中央黨校校名碑已移放在校門內(組圖)》,這個消息並不新鮮,第一個出此消息的是美國的自由亞洲電臺。 點擊新華網首頁這篇文章的鏈接,出來的是「錯誤,您所請求的網址(URL)無法獲取」。用網址去搜尋,出來兩篇文章《夏日校園別樣美-新華網》《夏日校園別樣美-百度新聞微信上的中國》。 用「中共中央黨校校名碑已移放在校門內(組圖)」去搜尋,出來的也是「夏日校園別樣美」,一羣親江的境內外媒體一擁而上,開始轉載。當然,這是劉雲山部署的,並不奇怪。 ◎ 親江媒體護江心切 折騰最歡的除了中央黨校那篇不署名文章「夏日校園別樣美」外,就是網名「政事兒」的新京報記者,其在8月24日的新京報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央黨校工作人員回應「校名碑」爲何要移位》,等於是首次亮出自己的小癩蛤蟆身份。 「政事兒」寫道:「查閱到中央黨校主管主辦的《學習時報》的一篇文章介紹,校名碑是一塊刻有江澤民題寫的『中共中央黨校』校名的花崗岩臥碑。這塊選自房山的碑石長8米,重36噸。校名碑莊嚴、大方、穩重、古樸,是黨內最高學府地位和形象的象徵。」 文章還寫道:「對比圖片發現,此前,校名石碑在中央黨校南門口,距離校門約有150米遠的距離。現在,石碑位於校內灰色的主樓前。爲何這樣移動?是出於什麼考慮?對此,中央黨校保衛處相關工作人員今日對『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表示,石碑挪個地方,只是正常工作,沒有什麼特別用意。選擇這段時間搬,就是因爲學校正在假期中,學員不在,人比較少。這名工作人員還表示,校外石碑被挪走的地方,暫時沒有規劃新的用途,就是作爲整體草坪使用。」 對比圖片,我們發現「政事兒」在忽悠網友,他提供的圖片是黨校主樓到黨校柵欄門之間的距離,說是150米遠。柵欄門外兩旁是什麼?是建築物。而不是兩排鬱鬱蔥蔥的林蔭道。 從前兩天的圖片看,黨校校名石頭在靠近路邊的草坪上,兩排鬱鬱蔥蔥的林蔭道在石頭的後面,從挪走石頭後平整的土地看過去,黨校主樓很遠,江題校名的石頭都看不清楚,更何談看清上面的字。 「政事兒」到底是糊弄自己呢還是糊弄網友?如果沒有眼睛看到的好處,這位新京報記者恐怕不會斗膽冒天下之大不韙吧? 「政事兒」寫道:該工作人員向他表示「字還在,不用道聽途說,你們聽風就是雨。」 「另一位知情人士則表示,石碑挪地方,是正常建設規劃需要,校外石碑被挪走的地方,會另有規劃。」 這不禁讓人想起,今年新年老江的兒子江綿恆剛從海南東山嶺回到上海,1月6日就被免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的職務。江綿恆的爹正呱呱要東山再起,兒子被免的理由居然是「年齡」問題。江綿恆說了什麼?當場表態:堅決服從中央的決定。 石碑挪地方,是正常建設規劃需要。呵,誰說不是呢。 ◎ 校名挪進學校,劉雲山製造國際笑話 長8米重36噸的一塊刻着校名的巨石挪個地方,只是正常工作?沒有什麼特別用意? 自古到今,商店名、醫院名、學校名等等都是掛在門口的,招牌嘛,就是給人看的。 中央黨校的36噸校名石頭挪到學校裏面,給誰看呢?給校長劉雲山獨家欣賞?! 知情人士透露說「石碑挪地方,是正常建設規劃需要,校外石碑被挪走的地方,會另有規劃。」 也就是說,石碑在那個地方,不是正常建設規劃的需要;因爲另有規劃,校外石頭題名必須挪走。是這個意思吧? 想當年,1996年,因爲江澤民的一句話,山城重慶市就從四川省分出去了,說改成直轄市,因爲面積太小,又將四川省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也合併進去,設立重慶直轄市。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重新掛牌(牌兒掛在機關大門外面,而不是辦公室裏)。 哇,現在咋地啦,老江題的校名石頭36噸重、8米長,習中央下令說那個地方不許放,劉雲山就得挪。雖然金屋藏嬌劉雲山有的是地方,但36噸可不能往床上放。那麼挪到哪兒去呢?挪到學校主樓門口前,一眼望去很遙遠的。 劉雲山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以來,這是迄今最大的發明,而且是世界首創。△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83,98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