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电子报 正體版
 
大逃亡!从柏林到深圳
 
木风
【人民报消息】50年前8月的一个下午,东德的一个青年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分隔东、西柏林的铁丝网。三名东德警察追上他,把他打倒在地。但青年不知怎地又突然站了起来,夺了警察的枪,继续奔跑。警察也奋不顾身,追上去扭打起来,一刀刺进青年的膝盖。

就在青年行将就擒之际,西柏林的民众齐声怒吼,吓懵了警察。他们以为自己追人过界,进入西柏林地盘,于是丢下青年跑了回去。青年这才得以拖着残腿,进入了资本主义的西德,实现了自己投奔自由的梦想。

这是围绕着柏林墙发生的无数血腥、悲壮、离奇的逃亡故事中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柏林墙的哭泣

自从柏林在二战后被分割为东、西两个部份到1961年共产党东德建立柏林墙,前后有大约250万东德人冒着生命危险逃入西柏林。柏林墙建成以后又有5043人成功出逃。他们采用的方式稀奇古怪,如游泳、挖地道、乘气球、跳楼等等。

成功的是幸运儿,但很多人则没有那么幸运。他们为了自由的梦想而把鲜血洒在投奔自由的道路上。在翻越柏林墙的运动中,3221人被逮捕,239人丧生,260人受伤。

当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拆毁的时候,柏林人悲喜交集,感慨万千。他们为专制的解体和自由的到来陷入狂欢,但同时又对失去的亲人和柏林墙上的斑斑血迹而悲恸不已。多少人在柏林墙下长跪不起。

共产专制就是一堵墙

柏林人的情感和柏林墙的故事对身处万里之外的许多中国人来说可能因为距离遥远而失去了几分真切感。但殊不知,柏林墙并不是东德独有的,它是共产专制的产物。只要是存在专制的地方,无论是在“铁幕”之下还是在“竹幕”之后,都会有“墙”。这墙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令人震撼的逃港潮

在距离柏林8900多公里的中国深圳那个年代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大批的中国民众不计一切要逃离共产专制,投奔资本主义的香港。这些群体事件被历史称作“逃港潮”。其规模、其惨烈、其震撼丝毫不亚于柏林大逃亡。

多种资料来源显示,从1954年到1979年的25年间,深圳附近就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逃亡香港的浪潮,分别是在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人,成功逃出者14.7万人。如果把小规模的出逃计算在内,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逃港人数多达百万。

逃亡者虽然主要是深圳附近的民众,但也有许多逃亡者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广西、海南等全国12个省,62个市县。他们中有农民,但也有很多城市居民、学生、知青、工人、甚至军人和干部。

那个时代信息封闭,中国逃亡者绝对没有可能跟东德逃亡者交换逃亡经验,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玩命!

活命就得拚命

逃港者大体通过三种途径实施他们的逃亡计划:走路,泅渡和坐船。

偷渡者多数选择泅渡。他们从蛇口出发,经深圳湾,顺利的话,游泳一个多小时就能够进入香港新界的北部。但是这一个多小时的泅渡对体力和游泳技术要求很高。许多家庭都是从小就培养孩子练习游泳,为的是将来可以逃到香港。

除了体力和技术外,偷渡者在寻找救生设备方面是各展奇才。有人用汽车轮胎,有人用救生圈,有人用乒乓球,还有人为了躲避搜查而把上百个避孕套吹起来挂在脖子上。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出逃都是以生命做赌注的一次冒险。中共当局把逃港者视为“叛国投敌”,不听边防军命令的随时都可能遭到击毙。

1987年,一位港商在深圳罗湖区的酒店落成典礼上讲话的时候泣不成声,用脚跺着地告诉人们,20多年前,他的父亲背着他逃港,眼看就要过河了,但是一颗子弹打来,父亲倒下了。为了纪念父亲,这位港商把酒店开在了父亲遇难的地点。

出逃者众,成功者寡

不能游泳的人只有选择陆路。为了躲避官府的尾追堵截,逃亡者往往要走偏僻而艰险的路道。据当事人回忆说,1962年逃奔香港的数千人走到一个山涧时刚赶上暴雨。山洪过后,只有200人侥幸脱险。

香港物业大亨叶小明当时就在其中。11岁的叶小明随妈妈一起逃港。妈妈把他托上树杈后落入洪水而亡。叶小明为了不负妈妈的期望而改名为叶争气,经过艰苦奋斗,终在香港业界取得了成功。

逃亡之路洒满了血和泪。东德是这样,深圳也是这样。

纪念柏林墙倒塌与回顾逃港潮具时代意义

在50年代,中共的农村集体化运动剥夺了农民所有财物和劳动致富的渠道,最终导致了大饥荒。

那年代,深圳一个农民一天的收入约为7毛钱,而香港农民的收入是70港币,相差100倍。到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均收入是134元人民币,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是1.3万港币,相差还是100倍。

人是会劳动、会创造财富的高级动物,仅仅是贫穷还不至于把人逼上绝路。真正让人感到绝望的是共产党剥夺了广大民众的几乎所有个人权利和自由。他们中很多人就是因此而陷入绝望,决心铤而走险。

由中国青年报记者陈秉安撰写的报告文学《大逃港》提到中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逃亡香港的典型例子。马思聪的出逃掀起了持续10年的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知识份子逃港浪潮。

逃港潮随着中国的开放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而终于结束了。但是,逃港潮和柏林墙所揭示的道理并没有过时。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走向繁荣与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国要长治久安,人民要安居乐业,必须让人民真正享有宪法所规定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罢工自由等各项权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纪念柏林墙倒塌22周年和回顾逃港潮的前因后果才具有了时代的意义。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读者留言反馈:



读者留言
 
欢迎您的留言反馈。
 
 
柏林墙倒22周年 历史大戏正在中国上演(图) 2011/11/9 (24,220次)
那晚,列车正行驶在历史转折点上 2011/11/9 (17,217次)
突破中共“柏林墙” 动态网发布最新消息(图) 2011/4/13 (25,217次)
“翻墙” 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图) 2010/9/18 (17,710次)
突破中共“柏林墙” 无界浏览推出新版9.98(图) 2010/9/3 (45,620次)
不再与狼共舞 谷歌走出第一步 2010/3/25 (16,002次)
突破中共“柏林墙”──动态网发布自由门6.91(图) 2009/12/30 (17,601次)
高墙倒塌前的选择(图) 2009/12/18 (14,244次)
奥巴马也得“翻墙” 2009/11/23 (16,734次)
中共以媒体身份派驻特务 遭美议员铁板烧(图) 2011/11/10 (32,095次)
周永康,上海咋乱成这样啦?(多图) 2011/11/10 (33,244次)
!看到天国钻开地狱的竟都是科学家(图) 2011/11/10 (62,249次)
老江密友要歇!李光耀患罕见神经疾病(多图) 2011/11/9 (36,425次)
金融崩溃!银行批量发放假币 石家庄是试点(多图) 2011/11/8 (59,959次)
咋整!艾未未太火 周永康威胁判死刑(多图) 2011/11/7 (40,622次)
少将婊子宋祖英不配与苍井空同台(多图) 2011/11/6 (52,302次)
团派上!江系大员黄华华走人 (多图) 2011/11/5 (69,714次)
泔水姜昆与酸梅汤郭德纲(图) 2011/11/4 (38,490次)

老江家又死一口儿(图) 2011/11/4 (53,084次)
周恩来对林彪放冷箭的结局(多图) 2011/11/3 (71,669次)
上天的宠儿米开朗基罗(多图) 2011/11/2 (58,578次)
芝麻粒小事 薄熙来与江系拼死活(图) 2011/10/31 (55,388次)
美东十月暴风雪是老天在打招呼(图) 2011/10/31 (169,855次)
奇迹狗引来中共对《圣经》的离奇注释(多图) 2011/10/30 (42,388次)
活命大揭秘!诺亚方舟终面世(多图/视频) 2011/10/30 (176,728次)
中共是纽约时报广场得瑟阿Q(多图) 2011/10/30 (30,849次)
挺“信他妹”!中共惹怒老天爷(多图) 2011/10/28 (161,926次)
薄熙来怀念迫害彭德怀致死的疯狂岁月(图) 2011/10/27 (54,968次)
被外星人强奸出来的孩子真恐怖(多图/视频) 2011/10/26 (198,737次)
笑死人的真实故事…看完你准老实 2011/10/25 (55,724次)
历史就是这样安排马英九的(多图) 2011/10/25 (37,291次)
虚胖!穆巴拉克听闻卡扎菲死讯后吓哭昏厥(图) 2011/10/24 (32,390次)
都残了!宋祖英和薄三儿混到了一起(多图) 2011/10/23 (61,023次)
?!谁能搞懂这个“高清”新闻(多图) 2011/10/22 (168,059次)
半笑话:中共海军舰艇首次访问古巴(图) 2011/10/22 (119,140次)
爱你没商量!卡扎菲PK小悦悦(多图) 2011/10/21 (38,097次)
中共一挺死仨!卡扎菲父子和情报头(多图) 2011/10/20 (33,045次)
江成臭皮膏药 李长春臭谁贴谁(多图) 2011/10/20 (46,579次)
一诺千金!不丹英俊国王大婚的看点(多图) 2011/10/20 (68,820次)
别争作鬼!倒下的不是悦悦而是国人(多图/视频) 2011/10/19 (148,515次)
江大脑受损 六中全会确定薄熙来不入常 2011/10/18 (71,638次)
是UFO还是海鸥排白色粪弹(多图) 2011/10/17 (60,665次)
美国有这样的议员,国家才有希望(图) 2011/10/17 (32,894次)
天怒!占领华尔街真相(多图) 2011/10/16 (41,487次)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