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爺們兒少了:京城處處「小瀋陽」(圖)
 
雲淡水暖
 
2009年3月20日發表
 

「小瀋陽」現象的出現是中共政權滅亡之先驅。
【人民報消息】「小瀋陽」春晚一炮走紅,娛樂記者們頓時尋到了炒作的新目標,大有把本山大叔晾一邊的架勢,媒體蜂擁而至。前兩天聽說與江蘇電視臺的女主持人鬧了個小誤會,因爲一句「粗口」。有人出來說,這是二人轉的慣例。其實,草民以爲,媒體放大了「小瀋陽」的那句「臭不要臉」,這不算是什麼「粗口」,「小瀋陽」其實夠文明的了。

2005年,《東亞經濟新聞》刊載過關於東北二人轉的報道,題目是「小衚衕上演二人轉演員做出各種下流動作」,其中的所見所聞令人拍案「在一陣鑼鼓聲中,一名男演員身穿黑色演出服一搖一晃地走上舞臺,一通伸胳膊撂腿後,便開腔叫罵。接着,他說了一段『小帽』,又把舞臺上的樂師、鼓手等爹長媽短的一通罵。話音未落,他把臉轉向舞臺另一側,並高喊一聲『上破×!』這時,一名體態豐滿、穿着淺綠色亮閃閃演出服、拎着紅手帕的中年女演員走上舞臺,二人合唱了一段《小拜年》後,男演員不時用手摸女演員的胸部和襠部,女演員則嬉皮笑臉地用髒話回罵。」

但這種現象據《中國青年報》的報道說,並非是農村的怪像,反而是城市裏面很有市場,「臺上越是低俗露骨,臺下越是笑語聲聲,鮮花與賞金都來了。《十八摸》、《傻子逛妓院》、《潑婦罵街》、《鬼子進村》等一批惡俗不堪的劇目成爲小劇場火爆一時的主打節目…據了解,這類二人轉在農村並不受歡迎,農民們嫌它太噁心,而在城市,它卻畸形地繁榮着。」

所以,第一點、說「小瀋陽」講「粗口」而顯得「粗俗」,實際上是冤枉了「小瀋陽」,與那些真正粗俗下流的二人轉表演比起來,「小瀋陽」們所表演的,已經改進、文明了許多;第二點,「小瀋陽」的走紅,與央視這個平臺的放大效應有關,在娛樂大衆化的背景下,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並不奇怪,奇怪的是這種放大效應帶來的財富效應,央視每年春晚的廣告收入,據說驚人。

草民想說說的是另外一個側面的問題,這個問題源於「小瀋陽」在春晚表演的那個不男不女的角色,動作扭扭捏捏、講話女聲女氣。有人頗爲不屑,認爲這是「粗俗 」,草民倒是要爲「小瀋陽」講一句公道話,這個形象是有生活來源的,這種形象在北京,隨處可見,可以說是:京城處處「小瀋陽」。

比如,草民比較近距離見到過的兩次:

一次,在王府井附近上車,對面有三個男孩子,看上去都最多20歲,一身的打扮通通是比較看不出男女風格的衣着,耳釘、鼻飾齊全,這還不算,草民無意中看到這三個小夥子手中的提包,怎麼看怎麼彆扭,想了一會兒,恍然大悟,這不是單位女同事們提的流行款式的女士提包麼?怎麼這麼齊整地都拿着女士提包?草民正在猜測,那仨孩子旁若無人地大聲對話起來,其間,一個男孩子忽然嗲聲嗲氣地邊扭動身子邊說「哎呀,好久沒買衣服啦,不行了,該買衣服了!」,如果不是對面坐着,還真想不到這是個小夥子講出來的話。

一次,晚間回家,在前面有兩個小夥子,衣着與上述的差不多,顯眼之處也是手中提着上述的女款式時髦提包,走路的姿態比較女性化,邊走邊議論,今晚陪了多少酒、陪了多少局撲克云云,草民猜想,這二位「女士」剛下班,正回家呢。

所以,「小瀋陽」的女性化表演,是有生活素材的,並非空想。這種女風入男的格調,給單位的同事們一說,都笑草民「老土」,早都這樣啦,這叫做「中性化」。草民感嘆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原來現在爺們兒不吃香了,粗壙、健康、陽光讓位了。爺兒們少了,不男不女、不陰不陽的人多了。

 
分享:
 
人氣:23,11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