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時事 › 文章: |
沒有下半生的《梅蘭芳》本身就是一個悲劇
平心而論,看得出陳凱歌在許多方面都是下了力氣的,感覺電影也有許多可取之處的,至少是值但爲之付三十幾元錢和半天時間,其中許多畫面和情節,都有大片的味道。如果此前沒有看過《霸王別姬》的話,我覺得至少應該給他打80分。唉,我又落俗套拿這兩部戲比較了起來——因爲有了前者做比較,那梅劇無論如何就只值70分了,最大的扣分點就在於黎明無論在哪方面,都無法與張國榮比。儘管前者似乎也很努力,但因爲掛着傳記片的名義,很多容易出戏的情節,最終因這樣那樣的原因而發生變異,留給演員發揮的空間不是太多。包括梅蘭芳與孟小冬本已成婚的事實,也被「友情篡改」成了精神戀愛,這使得影片的真實性,大打了許多折扣。媒體對此早有微詞,我也就不再多說。 我對電影的另一大不滿,來自於倉促得近乎草率地將電影結束在1945年抗戰結束,梅蘭芳重登舞臺。不知道是導演有像《赤壁》那樣「一雞二吃」的想法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在沒有給觀衆以必要的交代的情況下,這樣匆匆的結尾至少是一個遺憾,這樣只拍上半生的所謂傳記片,多少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大家都知道,梅蘭芳在1945年之後,還有許多故事,其精彩程度也不亞於前半生的故事,爲什麼就嗄然而止了呢?這樣,乾脆起名叫《梅蘭芳在民國的二三事》,我覺得更恰當一些。 爲什麼不拍後面的故事呢?究竟是梅郎後半生的故事歸於平淡,不再有打擂臺婚外情蓄鬚抗日之類的精彩故事,還是編導們不忍心把年老色衰的梅郎呈現給觀衆?抑或是爲了通過審查關口而沒有膽量把革文化命時京劇所遭受的磨難和滅頂之災展現出來?這也許就是梅劇在觀衆心目中不如《霸王別姬》的一個重要原因,後者是一個全方位展示戲劇和藝人命運,且有着尖銳的愛恨衝突的悲劇,而前者卻像支支捂捂欲訴卻又顧左右而言他的一杯溫吞水。 爲什麼我們的影視工作者,一拍古代就來勁,一拍民國就有精神,而一拍到現代,就木訥恐懼和壓抑呢?彷彿我們現今的生活就像是禽流感,能躲開儘量躲開,躲不開不惜閹割原作或傳主的身世,也要避開。就像幾年前當紅的電視劇《亮劍》一樣,原著中主公李雲龍、趙剛等人物,戰爭年代沒死在對手手上,卻在和平年代死於動亂中自己人的手上的悲劇,但改編成電視劇,卻被拍成了主人公封將軍之後就結束,將一個悲劇,整成了一個打了雞血針似的滿臉紅光的主旋律作品。 也許他們是想把我們的當代史,留給後代人來拍歷史劇吧?當然,我們砍了兒孫們的樹燒了他們的煤污染了他們的水搶了他們的飯,給他們留點影視題材,也不過份。但對於現在的觀衆來說,沒有下半生的《梅蘭芳》,本身就是一個悲劇。請注意,這悲劇不是梅蘭芳的,也不是陳凱歌的,而是我們大家的。 ***************************************************************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