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簡體版 |
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文化 › 文章: | |||||||
神州五千年縱觀──得道四海歸心 失道天下大亂 (多圖)
翻開《史記》第一卷,太史公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大道昌明的時代,五位賢君聖主統領天下,協和萬國,他們分別是軒轅黃帝、顓頊、帝嚳、唐堯和虞舜。 軒轅黃帝在位時,九黎族的首領蚩尤作亂,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全長著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以沙石為食,兇猛無比。他們製造各種各樣的兵器,侵略別的部落。黃帝征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之野與蚩尤決戰,蚩尤令風伯雨師縱風雨和大霧,正在危急關頭,九天玄女將兵信神符授與黃帝,最終蚩尤兵敗被擒[1]。平定蚩尤叛亂後,黃帝巡行天下,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觀測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以制定歷法,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並馴養鳥獸蠶蟲。帝德廣布之下,「天不異災,土無別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寶」[1][2]。 黃帝歸位以後,他的孫子高陽即位,就是顓頊帝。顓頊傳位給帝嚳,帝嚳傳位給堯。《五帝本紀》上說,堯帝仁德如天,智慧如神,他按照28星宿在天空中出現的方位來掌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節氣,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並教民按照節令從事生產[2]。
舜是冀州人,他曾經在歷山耕田,在雷澤捕魚,在黃河岸邊做陶器。因為舜的道德教化,他耕田的地方,人們都能互相推讓地界;他捕魚的地方,人們都推讓好的捕魚位置;他製作陶器的地方,再也沒有出現過次品。他無論住在哪裏,那個地方一年就會變成一個村落,兩年就會變成小鎮,三年就會變成一個大都市了。堯認為舜很好,就讓他擔任司徒之職,於是百姓就都懂得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舜管理百官,百官制事就有條不紊;舜接待諸侯賓客,遠方的客人就變得莊敬和悅了。最後,堯讓舜到山林川澤去,趕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認為舜聖智聖德,就讓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2]。 舜於是觀測北斗七星以判斷政策得失,祭拜上帝和天地四時,又祭祀名山大川和各路神祗。接著他召見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統一音律和度量衡的標準;修明五種禮儀;按照四方諸侯公、侯、伯、子、男這五種封爵分發給他們象徵瑞信的五種玉圭;寬減五種刑罰。舜又每五年一次巡行天下,向諸侯講述治國的道理[2]。 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就沒有把帝位傳給他。堯說:「把帝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得利但是天下人受害,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不得利但是天下人得利。總不能為了一個丹朱害了天下的人啊。」 堯觀政於舜20年後,讓舜接掌天子之位,又過了28年,堯帝駕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舜治喪三年,然後將天下讓給丹朱,自己避居南河。但是來朝覲的諸侯都到舜那裏去而不朝覲丹朱,訴訟的人也來找舜而不找丹朱,謳歌者謳歌舜而不謳歌丹朱。舜說,「這是天意啊!」這才登臨帝位[2]。 堯舜治世之時,百姓攝受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約束,傳說當時「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讓路,犬無吠聲,稻生雙穗,夜雨晝晴」。詩人屈原歌頌這段盛世時唱道:「皇天無私阿兮,攬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3](上天對一切人都是公正無私的,見有德的人就給以扶持。古代的聖王賢君德行高尚,才能夠享有天下的土地)。 黃帝曾經在崆峒山上向仙人廣成子求道[4],他和老子一起並稱為道教始祖[5],加之上古人神雜處,民風淳樸,從黃帝開始,五帝的統治都自然承傳了道家清靜無為的治國方略。孔子讚嘆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6]回顧這段天下為公,大道昌明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文明之初是一個對天地諸神謙卑敬虔的時代,君王德配陰陽、允恭克讓,百姓過著童真般無憂無慮的生活。 雲卷雲舒,花開花謝,當歷史走到春秋末年的時候,大道之光終於暗淡了下去。再也看不到堯舜禪讓的謙恭,只見到為爭權奪利,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再也不聞舜帝彈五弦琴,歌《南風》之詩[7],只聽到刀槍並舉,殺聲震天;再也想不起「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8]的諄諄告誡,只留下腥風血雨,詭詐叠出的記載:「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而不保社稷者不可勝數」[9]。
孔子對老子說:「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而人生苦短,我為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而感嘆呢!」老子回答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道。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11] 臨別前,以自隱無名為學的老子又告誡孔子說,「我聽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外表卻謙恭得象一個愚鈍的人,你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10][11] 孔子回到魯國三天沒有說話,弟子怪而問之,孔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羅網可以捕獲野獸,弓箭可以射下飛鳥,絲線可以釣到遊魚。至於龍,它乘風雲而上天。我見到的老子就是一條龍啊!」[12] 孔子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時又說道:「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求學,到三十歲的時候才有所成就。」[13]誰能說不是27歲時與老子的會面,以及隨後三年對老子金玉之言的琢磨體悟,才讓孔子豁然開朗呢?當後代君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他們的治國方略中怎能沒有老子的智慧、大道的余輝? 公元前5l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老子看到周敬王和王子朝兄弟相殘,就離宮歸隱,騎青牛,欲出函谷關。函谷關守將尹喜夜觀天象之時,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正滾滾向西而來,心知老子將至,就派人清掃道路四十裡,夾道焚香,以迎聖人。尹喜對老子說,「您就要隱居了,請為我們寫一本書吧。」老子感其誠意,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後,飄然西去,「莫知其所終」[14]。
成湯伐桀的時候曾經寫下《湯誓》說:「不是我這個小子敢於作亂,因夏桀無道,我畏懼上天,不敢不去征伐他。」 [15]武王伐紂時也說:「紂王罪惡深重,自絕於天,毀壞天地人的正道,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16]五帝三王時代,興兵不以殺戮為事,而以天道為先,兵力最多不過兩三萬人。然而秦王統一天下,卻全憑大兵團作戰,以殺立威,每一用兵,動輒斬首數十萬人,「攻地以戰,殺人盈野,攻城以戰,殺人盈城」,「一將功成萬骨枯」。 秦王統一中原以前,他的太尉尉繚說:「我從秦王這個人的長相和聲音可以知道,他殘忍而少仁德,中懷虎狼之心,一旦得志於天下,百姓皆為魚肉矣。」[17]不幸的是,尉繚言中了。秦王認為自己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其功業「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乃采三皇五帝之尊號,自稱皇帝,並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18] 堯帝登臨帝位的時候,天下有諸侯國上萬個,故《尚書》有雲「協和萬邦」[19]。夏商之時,諸侯數以千計。武王伐紂後,又分封諸侯八百。以當時之版圖,每個諸侯國都處於「小國寡民」的狀態。[20]這與秦王朝掃滅六國後建立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龐大帝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小國寡民」者,道家之理想國也。國小而民弱,君王百姓皆深知人力微薄,就自然保持了對天道的謙恭,縱有不道之事,也為害不烈。看一看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就會知道:大一統的建立,帝國龐大的人、物、財力的聚集,和權力的高度集中,放大了秦始皇山河在握,言出法隨,八荒六合,唯我獨尊的野心。失去對昊天上帝的敬畏,一個渺小而脆弱的人竟要「欲與天公試比高」了。
為方便出兵和出巡,秦始皇又以鹹陽為中心,拆掉沿路的關隘壁壘,修築了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北至遼東,東至膠東半島,西南至巴蜀之地,南到江浙和廣東一帶。馳道寬七十米,路面平整,可允許五十輛馬車並行,每隔六米種植一棵大松樹,「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18][21]。 為抵禦匈奴,始皇征發軍隊民夫共百萬之眾,於草原、沙漠、絕壁、河流及崇山峻嶺之間修築萬里長城。又從鹹陽向北,挖山填谷,修築700公里直道。他還派人疏浚鴻溝(河南汴河),通濟、汝、淮、泗諸水。又令監尉史錄修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18][22]。 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將國土分為三十六個郡縣;將天下所有的兵器收集起來,在鹹陽銷毀,鑄成十二個重達十二萬斤的銅人。並下詔改年始,易服色,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18]。鉗制思想言論,「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23]。 漢初的儒生賈誼說,始皇以華山為城,以黃河為護城河,「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23]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國純靠權謀、殺戮和酷刑。一部《韓非子》,其詐術陰謀波譎雲詭,只見威而不見德,只知利而不知義[24]。秦始皇採納了法家的嚴法酷刑治理萬民,一人犯法,株連九族,一家犯法,鄰居連坐。絕無道德教化,「事皆決於法」,「以吏為師」。酷刑的濫施和刑獄的無限擴大帶來無盡惡果,秦朝人口一共兩千萬,囚徒卻有兩百萬之多[18]。 箕子是殷紂王的親屬,紂王最初製作象牙筷子的時候,箕子就悲嘆道:「他現在用象牙筷子,以後就一定會用玉杯喝酒;等有了玉杯,他就會想穿華麗的衣服,住輝煌的宮殿了。奢侈豪華從此開始,國家再也無法振興了。」[25]箕子不會想到,紂王的淫侈無度與秦始皇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裡,隔離天日。」始皇稱帝以前,每滅掉一個諸侯,就按照該國宮室的樣子,在鹹陽北面的山坡上進行仿造,並把虜來的美人和鐘鼓樂器放在裡面。稱帝九年以後,始皇嫌宮殿狹小,就征發七十萬囚徒修築阿房宮,木料皆取自四川,轉運數千里。在關內建了三百座宮殿,關外建了四百座,之間都以天橋甬道相連,極盡奢華之能事。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18][26] 除了修築宮殿外,秦始皇又征發七十萬囚徒,挖通驪山修築寢陵,其中以水銀做成百川和江河湖海,以珍珠寶石做成滿天星斗,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並密布機關。極盡人間巧思[18]。 老子曰:「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威名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終於病死在沙丘[18][27]。 人啊,在無量無際的宇宙時空中,你原本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但卻為什麼要竭力表現自己的偉大和聰明?《道德經》上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28],秦始皇卻偏要窮兵黷武;《道德經》上說「見素抱樸,少思寡欲」[29],秦始皇卻偏要窮極奢華、浪費無度;《道德經》上說「自是者不彰」[30],秦始皇卻偏偏剛愎自用;《道德經》上說「自伐者無功」[30],秦始皇巡行天下時,卻偏要每到一處,就封山刻石以宣揚自己的功德;《道德經》上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31],秦始皇卻偏要濫用民力,完成一個又一個移山填海的大工程;《道德經》上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32]秦始皇卻一定要讓黎民百姓「畏之、侮之」;《道德經》上說「法令滋彰,盜賊多有」[31]「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28],秦始皇卻偏偏制定嚴酷的法令,視人命如草芥。 秦始皇啊,這個將人的力量和意志發揮到了極致的秦始皇,不依天道而行,怎能不碰得頭破血流呢?在他死了三年後,那個他想傳給子孫,萬世不替的王朝就土崩瓦解了,這難道不是對他最大的諷刺嗎? 秦始皇死了,龐大的帝國轉眼間分崩離析,接著就是又一場諸侯國之間你死我活的廝殺。看看中國的歷史吧,從楚漢相爭、七王之亂到王莽改制、三國攻伐;從西晉八王混戰、五胡亂華到東晉偏安、南北朝對峙;從唐朝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到五代十國;從宋朝契丹、女真入侵到忽必烈的鐵騎;從明朝靖難之役、宦官為禍到土木堡之變;從鴉片戰爭、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自從大道沒落以後,漫漫2500年歷史,中華大地上黎民安居樂業,草木沾春的時間不到200年,其餘的不是戰爭,就是各種天災人禍。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3]難道離道越來越遠的人,就只能在兵火、天災和疫病中苦苦掙扎嗎? 幸好,老子臨行前留下了一部《道德經》;孔子采善貶惡,筆削《春秋》,大道在這些偉大的著作中還保留了最後一絲余輝,也成為後世君王開創盛世的最後一點保障。老子曰:「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3]「……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31] 漢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無不順應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曰:「事物不符合道就會很快夭折」[39]。縱觀中華二十四史,難道不是驗證了順於道,則四海歸心;逆於道,則天下大亂的至理嗎? 參考資料 [1]. 見三家註《史記 五帝本紀》(宋•裴骃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正義龍魚河圖雲:「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山海經雲:「黃帝令應龍攻蚩尤。蚩尤請風伯、雨師以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殺蚩尤。」孔安國曰「九黎君號蚩尤」是也」 | |||||||
| |||||||
相關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