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北宋名臣憶前生 抄經未完今世續寫(圖)
 
宋寶藍
 
2019年8月12日發表
 
張方平前世曾是琅琊寺的僧人。琅琊寺位於安徽省滁州,建於唐代大曆年間, 唐代宗賜名「寶應寺」,宋代易名「開化禪寺」。圖爲琅琊寺無樑殿。

【人民報消息】一卷經書只抄寫了一半,就被懸掛在高高的屋樑上。北宋名臣張方平到寺院禮佛,偶然中發現這半卷經書。因緣際會之下,不僅使他打開了前世的記憶,還使他在今世完成夙願,抄完前世未抄完的經卷。傳奇的「二生經」,傳奇的北宋名臣,傳奇的背後還有他爲國分憂,不計榮辱的剛直與自信。 天下奇才 過目不忘 宋朝名臣張方平,字安道,天資聰穎絕倫。由於家境貧寒,買不起書籍,常常向他人借讀三史,不到十天就歸還書籍,他說:「我已經全都仔細地讀完了。」 張方平讀書過目不忘,記憶力絕佳。凡是讀過的書終身不會再讀,全都記在腦海裏。他寫文章也從不起草稿,因爲他出口成章。 張方平十三歲時,進入應天府就學,當時應天府長官是宋綬。宋仁宗初年,劉太后仍然臨朝聽政,每五日前往承明殿裁決軍國大事一次,已經即位的宋仁宗一直未能獨自接見臣子。 於是宋綬上奏,懇請效法大唐先天年間制度,若非軍國大事,可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員。因此奏書有違劉太后意願,宋綬被降爲龍圖閣學士,調離京師,出任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就在應天府,宋綬與剛正廉明的蔡齊見到聰穎的張方平,大讚他:「真是天下奇才啊!」 建言獻策 準確預測二軍 日後,西夏侵犯大宋邊境時,這位天下奇才上奏「必勝之道」,先不要急於出兵。當務之急要精選將士,修建城池,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 當時,宋朝天下正處於全盛之時,朝臣都建議出兵征討。於是張方平又呈獻《平戎十策》,只可惜未被採用。 朝廷徵調各地弓箭手,選拔強健勇武之士組成宣毅、保捷兩軍。張方平多次上書,表示反對,但是朝廷仍沒有采納他的建議。結果正如他所言,這兩支軍隊沒有實戰經驗,行事跋扈驕狂,雖然號稱二十多萬大軍,卻像市井百姓一樣,根本不會打仗,不堪重用。 爲二國紓困 西夏王歸降 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由夏竦統率的西北諸軍迎擊元昊的西夏軍,在外作戰六年,終年不得休整。而西夏本就是小國,常年征戰,財困軍疲,自然也苦不堪言。西夏王元昊有意與宋通好,但苦於沒有契機。 張方平進諫皇帝,趁着舉行郊祀之機,大赦天下罪人,躬身反省國政的失誤所在,取信於民,同時也爲西夏打開一條醒悟自新之路。仁宗皇帝看了張方平的奏章,非常贊同他的話。龍顏大悅,着令大臣修改慶曆年間赦免邊寇條件的文書,讓邊境將士將皇上的好意轉告對方。西夏王元昊終於臣服於宋朝。 因西夏與契丹不和,元昊歸降後,請求宋廷與契丹斷交。當時有朝臣想要採納元昊的意思,宋仁宗就把文書出示給張方平。 張方平認爲:「爲了剛歸附的小國羌人,丟了與強敵長期和睦相處的關係,這不是良策。如果已經冊封元昊,而契丹使者在抵達時,我們就不接納嗎?如果不接納,契丹生怨必會從此開始。如果接納,卻還要斷絕關係,那麼中國就沒有信義可言了,也永遠地斷絕招撫懷柔之理。我們就會同時失去西夏和契丹。」 張方平主張:「最好賜一道詔書曉諭元昊,由他自己審斷。如果他早上消除與契丹的敵對關係,那宋廷的冊封詔書晚上就到。如此一來,西、北二部雙方各得其利。」 不少朝臣讚歎他看問題精準,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獨到見地。此後,張方平官階再得升遷。 不計榮辱 受牽連遭貶 自從陝右用兵以來,朝廷財政睏乏,士大夫爭着進言豐財、節儉之道,然而都不得其要。宋仁宗於資政殿徵求羣臣建議,張方平僅是對答天下事諸多問題就說了幾千言。 次日,張方平又單獨寫了幾千字奏章,詳述朝廷弊政所在。大意說,自從祥符年間以來,國朝萬事鬆弛,姑息養奸,漸漸失去祖宗傳統。科舉取士、考覈、升遷等法則都遭到破壞。既然國家財政陷於困境,必會導致政令出自多門。專營茶、鹽、明礬之法也亂了,導致大商、奸民鑽空子謀取暴利。這是治亂興亡的根本,不可以草率對待。 仁宗皇帝看了他的奏書,非常高興,親筆御題「文儒」賜予他。 張方平剛直自信,一心爲國,沒有考慮到個人榮辱,以致遭到小人暗中中傷。因判官楊儀犯罪,張方平與他交往深厚,所以遭到牽連,被貶謫出任滁州知州。 貶官奇遇憶前生 抄完二生經 張方平在滁州期間引發一樁「兩世經」奇聞。 慶曆八年春,有一天張方平到滁州琅琊寺禮佛,進入一所閒置的僧房。他偶然抬頭張望,發現房樑上有一個經函。他命人取來梯子,攀至房梁,取下經函。函裏裝着半卷《楞伽經》。看着經書,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拿在手裏猶如拿着自己的舊物一般。 打開《楞伽經》經卷,張方平還沒有看完,忽然想起前世的許多事。原來他前世曾是琅琊寺的僧人,那半卷經書就是他前世所抄寫的,沒有抄寫完就去世了。於是,張方平帶回那捲未完成的經書,繼續抄寫完。仔細觀察每個字的筆法,二世的筆跡竟一模一樣。一卷經書耗時兩世才完成,誰能了解他悲喜交加的心情。當時,人們稱此書爲「二生經」。 張方平七十九歲那年,親自將這卷兩世經交給蘇東坡,並出資三十萬錢,請他幫助刊刻,傳予後世。 張方平自稱「樂全」居士,着有《樂全集》四十卷,《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樂書》一卷。宋神宗曾賜親札曰:「愛卿文章典雅,煥然有三代之風,書之典誥,無以加焉,西漢所不及也。」 當時范仲淹、吳育、宋祁三人與張方平頗有交往,並且都很敬憚他,說:「不動如山,安道有焉。」 張方平晚年也與蘇軾父親多有交往,談論古今治亂之道。蘇軾與弟弟蘇轍經常出入他的門下,曾經受到他的指導。 張方平的天性與道契合,又得佛老之妙。臨終之日,凜然如平生。他去世之前,有顆大星隕落於北牖,去世時,從他的寢室冒出一股赤氣,直上雲霄。士族百姓看見這些異象都深感驚訝。 (參考數據:《宋史》、《張文定公墓誌銘》、《書楞伽經後》、《冷齋夜話》)△

 
分享:
 
人氣:27,54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