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以仁爲本 利民興國(圖)
以仁爲本、崇尚道德,從個人到社會,祥和美好的環境會形成良性循環,國家會經久不衰、興盛繁榮。

【人民報消息】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家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之內;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猶惡醉而強酒。」 這段話的意思是講,孟子說:夏、商、週三代能得到天下是因爲施行仁政;他們喪失天下是因爲不施行仁政。諸侯各國的衰落與興盛、生存與滅亡也是同樣的道理。天子沒有仁德,就保不住天下;諸侯沒有仁德,就保不住國土;卿大夫沒有仁德,就保不住國家的祠堂;士人和百姓沒有仁德,就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如今厭惡死亡卻喜好不仁,就好比厭惡喝醉卻勉強喝酒一樣。 施行仁義、推崇美好的道德對於個人而言,會使自身的修養德行提升,感化周圍的人,那麼自身的生存環境祥和而美好;推廣於更大的環境,整個國家都崇尚仁義道德,那麼就會興盛富強,社會就會安寧富庶。我們從以下古籍中記載的事例來借鑑一下。 晏子對莊公和景公的勸諫 莊公將要討伐晉國,徵詢晏子的意見。晏子說:「此事不可。您所得到的東西已經很多,而還需要更多,慾望不斷滋長,意氣也不斷驕縱。所得已多而慾望猶盛的人就會遭遇危險,慾望滋長而意氣驕縱的人就會陷入困境。如今君主您任用勇力之士,以此進攻身爲諸侯盟主的晉國。如果進攻晉國不成功的話,那就是國家的福氣。沒有德行卻有功績的君主,憂患必定會涉及自身。」莊公變了臉色,非常不高興。於是晏子辭退官職不再爲臣,退隱於鄉野,堂下雜草叢生,門外長滿荊棘。 莊公最終還是任用勇力之士向西進攻晉國,攻取朝歌,到達太行山和孟門,回程時還攻打莒國,通過且於之地的隧道。一年後,百姓離散,莊公也被崔杼殺害。崔杼爲亂的時候,驅逐了齊國公室諸公子。 沒有聽從晏子的勸諫,莊公不注重德行而推崇武力,雖然暫時取得一些功績,然而這些功績如同沙丘上建造的房子經不住考驗,一夕崩塌,莊公自己也慘遭殺害。 而景公聽取了晏子的意見,就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景公準備興兵攻打魯國,諮詢晏子的意見。晏子回答:「此事不可。魯公崇好仁義而百姓擁戴。崇好仁義的君主,國家就能安定,受民擁戴的君主,君民就能和諧。伯禽治國的遺風猶存,因此不可攻打魯國。進攻崇好仁義的國家必遭不祥,危害安定祥和的國家定陷困厄。我還聽說,討伐他國的君主,自身的德行足以使國家安定,政治足以使君民和諧。做到了國家安定,君民和諧,然後才可以興兵征討暴亂之國。如今君主您嗜好飲酒而行爲乖僻,德行不能使國家安定;賦斂沉重而號令急切,政治上不能使君民和諧。德行不能使國家安定就會有危險,政治不能使君民和諧就會有動亂。自身尚不能避免危險和動亂,卻想攻打安定和諧的國家這是不可以的。您不如等待魯國君主自己治國混亂。到魯國臣民與君主離心,君主怨恨臣下之時,順勢討伐魯國,就會仁義深厚而獲利衆多。仁義深厚,敵人就會很少;獲利衆多,百姓就會喜歡。」景公說:「你說得好。」最終沒有去攻打魯國。 從莊公和景公的事例中,可以看到仁義道德對於國家的興盛存亡有着直接的關連。 伍舉論臺美而楚殆 楚靈王營建章華臺,和伍舉一同登上,說:「這臺真美啊!」伍舉說:「我聽說國君把接受天祿當作美,把安定百姓當作快樂,把聽從有德行之人的建議當作耳聰,把招徠遠方的人歸服當作聖明。沒有聽說把建築高大的臺觀和雕樑畫棟當作美,把用鐘磬笙簫等演奏的盛大、喧譁的音樂當作快樂;沒有聽說把觀賞闊綽的場面、奢侈的擺設、沉迷女色當作目明。」 「所謂美,是對上對下、對內對外、對大對小、對遠對近都沒有妨害,才叫美。如果用眼睛看起來是很美,但亂取財使庫藏虛空,這是刮取民財使自己富厚而讓民衆貧困,有什麼美呢?做國君的,應與民衆共處,民衆已貧困了,國君怎麼能富有呢?何況人的私慾太多,就會使道德仁義減少;不能施行道德仁義,就會使國內的民衆憂愁叛離,境外諸侯抗拒違命。天子的尊貴,在於他尊公、侯爲百官之長。他享有美名,在於他對遠近的人佈施美德,使大小諸侯得道安定。若聚斂民財來滿足自己的私慾,使民衆憂損失去安樂,就會產生叛離之心,那造成的罪惡就大了,那悅目的美又有什麼用呢?」 「如果君主認爲這臺非常美,營造得合適,楚國大概就危險了!」 伍舉論述了國家興敗存亡的關鍵在於是否施行仁義道德,背離了這一基點,這個國家無法長治久安。 秦穆公寬仁 免農夫死刑得善報 對於個人而言,遵行仁義道德會給自己帶來善報。 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岐山有一個牧場,飼養各種名馬。有一天幾匹馬跑掉了,管理牧場的牧官大爲驚恐,因爲一旦被大王知道,定遭斬首。 牧官四處尋找,結果在山下附近的村莊找到部份疑似馬骨的骨頭,心想馬一定是被這些農民吃掉了。於是把這個村莊的三百個農民全部判以死刑,並親自把這些農民交給穆公。 牧官報告說,這些農民把王室牧場裏的名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們死刑。穆公聽了不但不怒,還說這幾匹馬是精肉質,就賞賜給他們下酒。結果這三百個農民被免除死刑,高興地回家了。 幾年後,秦穆公與晉惠公交戰,陷入絕境,士兵被敵軍包圍,眼看快被消滅,秦穆公自己也性命堪憂。這時敵軍的一角開始崩裂,一羣騎馬的士兵衝進來靠近秦穆公的軍隊,協助戰鬥。這些人非常勇猛,晉軍節節敗退,最後只得全部撤走,穆公脫離險境。 到達安全地點後,穆公向這些勇敢善戰的士兵表達謝意,並問他們是哪裏的隊伍。他們回答,我們是以前吃了大王的名馬而被赦免死罪的農民。 (參考數據:《羣書治要》、《孟子》、《晏子春秋》、《國語》)△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勤儉節約 剋制貪慾(圖) 2016/6/24 (22,749次)
謙虛恭和 以德服人(圖) 2016/6/17 (21,933次)
晏子知禮(圖) 2016/5/1 (19,884次)
謹受父教 範文子勇於改過(圖) 2016/4/1 (20,630次)
晏子論忠孝(圖) 2016/3/22 (21,748次)
莊公矜武力不顧行義 晏子諫(圖) 2016/3/4 (22,570次)
代替君主取悅於民的晏子(圖) 2016/2/14 (22,661次)
晏子重視夫妻之義(圖) 2016/1/28 (24,744次)
惡己善君的臣子(圖) 2016/1/19 (26,134次)
一個震驚全人類的新聞出現在美國(多圖) 2016/7/3 (261,941次)
張德江掙扎!深航在香港製造未遂撞機事件 2016/7/2 (492,697次)
習近平用偉光正痛治"偉光正"(圖) 2016/7/1 (109,123次)
互信互利平等協商 君子坦蕩蕩(多圖) 2016/6/30 (205,792次)
八連跌之後 蘋果無可逆轉的原因(多圖) 2016/6/30 (103,029次)
英國話題太緊張了,爆笑一下…(多圖) 2016/6/29 (226,238次)
上天慈悲人,讓狗與生俱來有這本事(多圖) 2016/6/28 (68,619次)
讓狼吃青草的兩歲娃與薄熙來教子(多圖/視頻) 2016/6/27 (592,998次)
英國脫歐 與當年蘇聯解體同一理由(多圖) 2016/6/26 (105,674次)

祈禱得到了回應 他竟然活着回來(多圖) 2016/6/25 (67,953次)
非同小可!千件養心殿文物挪窩兒修復 (多圖) 2016/6/24 (98,316次)
怎了得!首次發現明代宮殿建築羣遺蹟(多圖) 2016/6/22 (232,326次)
打破平均主義 你貢獻大你就多得(多圖) 2016/6/22 (193,819次)
人類大難臨頭!聖母瑪利亞雕像流血淚(多圖/視頻) 2016/6/21 (195,880次)
訪塞爾維亞 江哪壺不開習專提哪壺(多圖) 2016/6/20 (498,791次)
習近平比戈爾巴喬夫還戈爾巴喬夫 (多圖) 2016/6/19 (123,477次)
踢開絆腳石!聶樹斌冤案得重審(多圖) 2016/6/18 (216,907次)
!挖周永康家祖墳的被抓住了(多圖) 2016/6/17 (503,336次)
眼見爲實!遺體查三次 伯爾納德被封聖女(圖) 2016/6/16 (76,818次)
博聞社的"獨家"笑掉人大牙(圖) 2016/6/15 (100,528次)
高智晟出書 考驗新任陝西省委書記(圖) 2016/6/14 (51,270次)
絕!"蜥大大"讓江蛤閉嘴 小蛇騎上鱷魚頭(多圖) 2016/6/13 (257,781次)
民族崛起,中國女排也爭光(圖) 2016/6/12 (95,783次)
聚天下英才 興我中華 習近平拉開幃幕(多圖) 2016/6/8 (471,653次)
習近平代表國人發表胸懷大度講話(多圖) 2016/6/7 (462,860次)
香港同胞,不要被江系牽着鼻子走(多圖) 2016/6/6 (102,268次)
習發驚人言論 科技界即將大地震(多圖) 2016/6/3 (144,791次)
爭鳴雜誌編造的薄熙來離婚情節挺哏(圖) 2016/6/2 (111,823次)
金三胖棄江 給習捎口信兒不折騰(圖) 2016/6/1 (106,958次)
"誠信警鐘"不是敲給窮人的(圖) 2016/5/31 (93,034次)
逆邪黨而行 習近平一石激起千層浪(圖) 2016/5/30 (109,110次)
人需反省!埃特納火山噴發爆閃電(多圖) 2016/5/29 (242,932次)
塔羅牌占卜抓到殺人犯 英國警方大驚(多圖) 2016/5/27 (71,409次)
黨折騰!萬里公開真相 習登上黑瞎子島(多圖) 2016/5/24 (128,123次)
丹德拉神廟地下室的驚人祕密(圖) 2016/5/23 (82,574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