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相由心生(图)
 
若水
 
2014年10月29日发表
 
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人民报消息】「相由心生」一词在神传文化中佛道两家都有所用。这里的「相」一般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事物的表象,而这种表象变化万端,都由于人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状态。 佛家讲「相由心生」,主要是让众生明白「可见之物,实为非物」,「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这个「相」是假相、虚相、幻相,并非真相、实相,所以告诉人们不要执着于「相」,被世间万物所累,要从中超脱出来,到达幸福的彼岸。 相术中「相」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 《四库全书》论述:「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也都强调「心」决定人的面相,面相的变化也是「心」的变化带来的外在表现。 裴度、裴章的例证 唐朝裴度少时贫困潦倒。一天,在路上遇见一行禅师。大师看了裴度的脸相后,发现裴度眼光外浮,纵纹入口,是一种乞食街头、饥饿而死的相,因而劝勉裴度要努力修善。 数日后,裴度在香山寺拾得一妇人的玉带归还她,救了她父亲的性命。日后又遇一行禅师,大师看裴度目光澄澈,脸相完全改变,告诉他以后一定会出将入相。裴度以为一行禅师在开玩笑。 一行禅师说:「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禅师嘉许他的善行。 果然,裴度历任宪、穆、敬、文四朝重臣,为「将相全才」,当时有「勋高中夏,声播外夷」的盛名和地位,史书中称他「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其威誉德业比郭汾阳」。裴度有五子,都声名显赫,多有作为。 另说裴章,他的父亲与神僧昙照法师极为友善。法师精于相术,他看裴章的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将来功名事业一定很有成就。 裴章二十岁时,娶妻李氏,来年他到太原作官,妻子则留在家中。 数年后,裴章又遇见昙照法师,法师十分惊讶于他相貌的变化:天庭倾陷,地阁尖削,掌心有黑气盘绕。法师告诉他恐有不测之祸,宜谨慎防范,并追问做了什么缺德事。 裴章反省数年来的所作所为,只有在太原与女人私通,算是有违伦理,并无其它亏良心的事。昙照法师叹了一口气说:「你本来有美好的前程,奈何不知珍重,与别的女人行淫,你这样自己摧残福德,实在太可惜!」 过不多久,裴章真的灾祸临身。他在浴室洗澡,部下进入行刺,裴章腹部中刀,五脏尽出而死。 相随心迁 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说:「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 其实,从古代中医学和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来分析,「相由心生」道理也十分简单,一个人的相貌由形、神两部分组成。形貌纯属生理特征,神貌既包含生理因素,也取决于后天修为。 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日久天长就会凝固于人的脸上,可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心念即生,必然作用于身体,如果内心平和宁静、神清气爽、达观宽厚、磊落光明,便会气血调和、五脏安宁、功能正常,身体康健必是满面光华、神采飞扬,让人看了心情舒爽,自然乐于亲近交往。 这样来看「相」与「心」的关系,「相」是表,是外在的表现,「心」是里,是内心的活动;「相」是虚幻不实的,处于被动状态,是「心」的外在反应;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相」,「相」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化,也叫「境随心转」、「相随心迁」。 可见,「心」是「相」的因,「相」是「心」的果。要是一个人自己的心自己主宰不了,那就被动的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带动,就成了「心随境迁」了。如果能做到心不动,就可以抑制外在的环境不发生变化,所以,释迦牟尼讲过「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由此可见,无论是环境还是相貌,都是自己的「心」决定的,「相」是「心」的一面镜子。为人要有怎样的「心」境呢?荀子曰:「相形不如相心,论心不如论德。」古代最有影响的相术书《太清神鉴》中论德:「为德之先,为行之表」、「德在形先,形居德后」、「去恶从善,消灾避凶」。△

 
分享:
 
人气:33,166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