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女生被姦殺 爲何同胞成看客
 
李天笑
 
2010年5月2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正當中國大陸連續的校園「殺童案」和富士康「跳樓案」讓人驚魂未定時,中國女留學生姚宇在紐約法拉盛被姦殺之案在華人中引起強烈震動。

法拉盛姦殺案摧毀了一個年輕的生命,其父母痛不欲生。全球華人普遍對此案表達憤慨。人們談論最多的有兩點。

一是兇手的殘忍。死者在遭到強姦時,頭部被兇手用金屬管重擊50餘下,左部頭骨全部碎裂。連治療姚宇的醫生也驚稱,這是他從醫多年所見到的最嚴重的傷害。

二是華人目擊者對同胞的麻木不仁。這一慘案發生在華裔集中且人來人往的市區。從監控錄像看,當時有多位華人眼看兇犯把姚宇拖進小巷施暴,甚至聽到姚宇尖叫呼救,沒有阻攔,沒有呼救,只是佇足圍觀,隨即冷漠地轉身離去。只有一人報警,幾個關鍵證人至今還沒站出來。

兇犯的獸性固然可惡,但華人目擊者近乎冷血的看客心態令人心寒。這裏不說見不到古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連起碼的良知都不見了。如果不願出手解救,喊幾聲阻嚇兇犯,或及早打電話報警,都有可能避免悲劇的發生。難怪有網友憤怒地將看客視爲幫兇。

據說,有人擔心報警會暴露某些華人非法移民的身份問題。其實,紐約市109警察分局局長麥奎爾指出,對於任何報警的民衆,警方都不會追查或詢問其身份是否合法。而且,這些華人不會全都有身份問題吧。那麼,什麼使骨肉同胞成了冷血看客呢?

有的網友判斷,那些冷漠的華人一定是第一代新移民,即離開中國大陸不久的華人。當然,在警方調查覈實之前,這些看客的身份還不得而知,而且警方也可能不會問。但這個判斷指向一個事實,即法拉盛的看客心態與當今大陸非常普遍的遇事「明哲保身」的理念極其相似。

今天中共統治下的大陸,不要說出手救危解難,就是助人爲樂也是絕無僅有了。人們對落水、跌倒,或犯罪等坐視無睹,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共完全摧毀了善惡有報的信念和傳統的美德,系統地打擊社會良知,從而造成樂於助人傳統的淪喪。

2006年轟動一時的南京「徐老太」案就是一個典型標誌。當時南京小夥彭宇好心扶起在公交站摔倒的徐壽蘭老太,卻被徐老太及其家人反誣爲是撞倒徐的人。儘管有目擊證人證明事實,中共南京鼓樓區法院卻按「你不誤傷她,就不會送她上醫院」的邏輯判處彭宇4萬餘元的賠償。

此案判決被稱作對社會良知的「毀滅性打擊」,造成嚴重社會後遺症。網友說,「連法官都能顛倒黑白,還有什麼不可能啊」。「徐老太」案之後,出現了多起助人反被誣陷栽贓的「怪事」。08年6月16日,在西安街頭,20歲的河南小夥張衡見一位老人倒在地上,便好心去扶起來。誰知道老人一把抱住他,說是他倒車時撞上的。09年8月8日,貴州省都勻市民彭女士駕車路過夜市攤,因堵車而停車時扶起了一位摔倒在路邊的老太,結果老太剛緩過氣來,一下子衝上去抱住彭女士轎車的後視鏡,堅稱是彭女士撞的她。

如今的中國已是亂象叢生,國已不國。人們見到老人跌倒在街上,除非跌倒者先高呼聲明「自己跌倒」,否則不管老人「口吐白沫」或「頭破血流」,無人敢解救或敢打電話報警。

也就是說,法拉盛姦殺案中的華人看客現象實際上是中國大陸「冷血旁觀」亂象的延伸。這些華人可能剛剛脫離中共統治的大陸不久,還沒有擺脫黨文化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看客也是受害者。他們的行爲模式是在中共統治環境下形成的。

法拉盛姦殺案還映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對比現象:中國人在美國「同胞不敢救同胞」,而外國人在中國卻成了捨身救人的英雄。外國人救中國人的報導比比皆是。網上曾流傳一張讓所有中國人顏面掃地的照片:一個外國青年女子蹲着在給一個倒地的老人喝水,而四周圍觀看的全是國人的腿。05年7月三名外國人在頤和園昆明湖救起落水男童。06年11月,一名烏克蘭小夥跳入寧波琴橋邊的奉化江,救起了一名輕生的中國青年,然後爲其做人工呼吸。08年10月在鄭州經商的美國小夥皮特,看到前方發生車禍後,在過往車輛都沒有停下施救的情況下,趕緊和朋友下車,一面報警一面將傷者從車內救出。09年6月青島科技大學大一男生小郭在下海游泳時遭遇暗流不幸溺水,在醫護人員趕來之前,一位外國女青年爲小郭做人工呼吸、控水、按壓等急救工作。一位在大連當外教的加拿大人,3年裏兩次從海中救起溺水者,附近居民稱他「洋雷鋒」。

這種現象看似反常,其實有其深刻的社會和文化原因。西方社會民衆絕大多數有信仰,從小大人帶着上教堂,相信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誰也不願以身試法死後下地獄,所以道德水準相對於大陸高出許多,文明風氣也就水到渠成,捨身救人就是在緊急情況下的自然表現。

表面看,西方全民尊紀守法,社會井井有條,實際背後是有神論和道德觀支撐着。而中共破壞了信仰和道德,人與人之間明爭暗鬥,過河拆橋,落井下石,明哲保身等必然隨之而來,骨肉同胞變冷血看客也就成了必然結果。

 
分享:
 
人氣:15,30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