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新聞新華網編輯玩起來都膽膽突突(多圖)
 
戚思
 
2010年3月23日發表
 



上圖:3月22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佈了由衛星拍攝的中國沙塵暴照片。
下圖:3月5日,雲南省宣威市東山鎮火石盆村完小的學生們領取的飲用水
和NASA拍攝的中國沙塵暴太空照片,顏色一模一樣!

【人民報消息】如果,新華網不加註解說這是美國航天局「NASA」公佈的中國沙塵暴太空拍攝的照片,還真讓人以爲是3月5日雲南省學生們領取的飲用水特寫鏡頭。顏色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是「NASA」拍攝的是我們體外的事,而沙塵暴顏色的飲用水直接進到孩子們的腸胃。但說白了都一樣,一個是被動的從呼吸道進去身體,一個是被迫自己往食道里送污水。

3月22日,國家氣象局首席預報員張培羣告訴《中國日報》,國家氣象局將其沙塵黃色警報降爲藍色警報,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沙塵天氣的結束,我國北方還將面臨8到10場沙塵暴,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張培羣透露了一個耐人深思的消息:「這是2000年以來春季常見的沙塵季節」。2000年正是江澤民在中共中央說一不二的最瘋狂年代,這也證實說確實是人禍引來了天災。

福建省氣象臺副臺長劉銘說,「福建沿海出現灰濛濛的天氣屬於霾,霾天氣在福建很少出現。」福建沿海此次出現霾天氣是受到北方強沙塵暴的影響,按照發展趨勢,福建有可能出現沙塵暴。

據中國日報報道,在不到四天的時間裏,北京3月22日清晨再度被沙塵暴襲擊,導致城區內的空氣質量迅速下滑, 而19日到20日我國經歷的一場大範圍的沙塵天氣影響了包括北方大部地區以及南方部分地區在內的16個省(市、自治區),包括福建,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和四川等南方地區,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沙塵天氣,導致 2.7億人遭沙塵侵擾。使各地的污染指數達到極值。

上海氣象局首席預報員陳明透露,沙塵天氣於3月20日到上海,當地污染物指數達到最高值500,但上海不會發生沙塵暴。這不是上海政府領導有方,陳明說是因爲上海附近沒有沙源。

儘管中共60年來一直否認神佛和老天爺的存在,所有的天災人禍都被指是「自然現象」,但2007年中共明確規定,氣象是中共的最高機密之一,以致外國氣象學家進入中國測定氣象就毫不留情、毫無通融的被當成「國際間諜」抓起來,搜出所有的監測氣象資料後驅逐出境。一位日本氣象學家就是被中共以「竊取中國氣象情報」爲罪名,定爲「氣象間諜」後,立即驅逐出境的。

中共氣象局局長、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在2007年3月的兩會上說:「沙塵暴作爲一種自然現象,是不可能被消滅的,所謂制止沙塵暴,實際是違反科學規律的。」


新華網:乾旱沒那麼嚴重,桂林就能見到
「及時雨」!
話是這麼說,中央宣傳口承擔解除民衆疑慮的任務依然是相當繁重的。例如2010年3月21日新華網發表了中國南部缺水的圖片新聞《水!水!!水!!!》,3月23日就趕快消除影響。在新華網當天首頁的「新華圖片」欄目中,5個不停閃動的新聞中就有廣西《桂林迎來『及時雨』》和《澳大利亞東北部遭大浪襲擊》。

3月21日的《水!水!!水!!!》中,廣西東蘭縣蘭木鄉仁裏村一處乾裂的土地令人心驚。3月23日的廣西《桂林迎來『及時雨』》綠綠的樹、溼溼的地,「一羣悠閒的遊人在小雨中游覽桂林兩江四湖景區」,……乾旱情況沒有那麼犀利嘛。

怎麼,遊人都是女性?爲首的旅遊時居然還舉着一面……「國旗」?!這些記者也太不注意新聞的真實性了,光顧了自己回去交差。


中共拿澳洲天災說煽,能解決中國
乾旱問題嗎?
另一篇《澳大利亞東北部遭大浪襲擊》的報道說,近日,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的昆士蘭州遭遇大浪襲擊。造成六萬餘戶斷電,沿海船隻也在狂風下,撞擊礁石,毀損嚴重。圖片解說是「圖爲大浪使沿海船隻撞向海岸」,「圖爲大浪襲擊後該地區加油站受損嚴重」,「圖爲遇大浪襲擊後的船隻斜躺在海邊。」

新華網利用這篇新聞告訴中國大陸民衆:災禍哪國都有,不止發生在中國。其實這種說教已經不止第一百次了,每次中國出現特大天災時,都馬上有外國的災害新聞跟上去當中共罪行的「滅火器」。這種新聞看多了,被灌輸無神論的一些老百姓也跟着說:哪個國家不遭災?明明自己是受害者,卻稀裏糊塗的幫助害自己的中共當辯護士。


這種把戲中共天天玩兒!

有人困惑:既然中共壞到必滅的程度,那麼爲何世界上不少地區和國家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災害呢?中國有一個歷史典故流傳千年,叫作「助紂爲虐」。中共利用經濟利益威脅和利誘世界上很多政府「助惡爲虐」,當這些國家遭受天譴時,中共又趕快拿來爲自己在中國製造的人禍解套兒。

中共的這種宣傳手段60年如一日,用多了、太爛了,連官媒的編輯們再玩兒起來都膽膽突突。他們埋怨道:現在的老百姓都猴兒精,我們都神經衰弱了。△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28,17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