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历史的大爆炸──新华社前高层披露六四内幕(图)
 
2009年5月20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据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海蓝报导,中共官方新华社前高层张万舒在六四事件20周年前夕,出书披露当年六四内幕。

报导说,临近六四20周年纪念,前新华社新闻部主任张万舒在香港出版有关八九民运,从4月至6月现场采访第一手资料,名为《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一书,揭露“六四”事件开始至军队入城内情,包括如何调动十万兵力,甚至不惜换上便装,以六条路线赶及6月4日前进驻天安门广场,揭开流血镇压的序幕。

张万舒在书中披露,八九民运期间,不只北京的市民,连官方新华社的员工也展现同情学运的一面,该社有四百多名编辑、记者曾参加游行并声援绝食学生。面对党喉舌“失控”,中央5月下旬成立“中央新闻报导指导小组”,提出七条指导,借以控制报导方向。七条指导包括“要报导戒严的必要性”,及“一个多月以来攻击党的反动言论,要逐渐进行批判”等。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闻后坦言,根据上述要求,这种报导非常难写,而且记者的抵触情绪很大,也不愿写。

张万舒又指,当时《人民日报》采用擦边球方法发表“戒严第一天”,他认为文章仍会继续写下去;至于新华社,张万舒指由他与高层郭超人、南振中等5人,每晚八时集体商量写出稿件,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通知各部门,要严格管制年轻记者。但至6月3日晚上,张万舒收到前线记者报告指军队开入木樨地,军队终于开枪,穆青闻言痛苦地说:“今夜,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另一名副社长郭超人说:“历史将不会忘记这一夜”。

就八九年新华社内部情况,张万舒向记者表示,他不方便接受访问,详情巳记载在书内。

前《中国青年报》编辑李大同表示,89年5月下旬,中宣部向所有媒体传达指令,并成立中央新闻指导小组,控制报导方向,当时各个媒体难以执行此指令,因编辑及记者消极抗议,不愿按照新闻小组的报导方向,作非事实的报导。该报的编辑记者便不写报导,从5月底直至六四开枪事件发生,整整一个月,全部用新华社代稿,记者不作报导。

他说:就是中央新闻指导小组统一规定这些什么报,当时媒体执行得很不好,主要是不理。报社领导不能不理,不理你就别干,但是编辑记者普遍坚决反对,不干,一直持续到开枪之后都是这样。

李大同又指。新华社作为官方重要喉舌,不能停止发稿,但据他所知。新华社的编采人员不满中央新闻小组的指令。另外,《人民日报》的编采人员对此反抗激烈,当时的副总编辑陆超祺,准许记者报导6月4日凌晨军队入城开枪情况,该报导名为“北京的一夜”,最后陆超祺被撤职。

另外,张万舒一书最后一章“军人笔下的真相”,从戒严将军及士兵亲自写的书《戒严一日》,分析军人入城过程,指89年5月17日,政治局常委会在邓小平家召开会议,决定派军戒严,中央军委从北京、沈阳、济南、广州及南京五大军区调动十个集团军的兵力,进军北京城。军队进京的路线有6条,中心目标最初就定在天安门广场。不过,各路大军被群众、学生围堵在郊县各地,无计可施下,6月2日,27军及65军奉命化装进城,有穿上港式衫、健美裤进驻人民大会堂。

至于六四镇压死亡人数,该书引述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谭云鹤指出,“六四”事件中死亡人数有727,但与中国红十字会记录的2,700人相差甚远。

前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表示,张万舒曾任职新华社领导,其书的内容可信,他掌握不少真实资料。至于出书后会否遭新华社处分,这要视乎是否有机密内容。他说:新华社国内部主任,是高官及领导,书的内容估计可信,因为他知道很多情况。他有没有保密材料,如有的话,当然不行,没有则问题不大。

据了解,八九民运期间,张万舒担任新华社总社国内新闻部主任,当年直接处理,新华社驻全国各地记者现场采访的第一手资料,新书以每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了89年4月15日至6月10日的情况。



***************************************************************

2009神韵全球巡演时间表及购票信息


 
分享:
 
人气:23,443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