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信神敬天 保民安民
 
智真
 
2009年1月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中,敬天保民是人們一直傳承的美德。古代中國,上自天子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對「天意」從來持敬畏的心態。認爲重德向善最能夠得到上蒼的眷顧與保護,因爲「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縱使是在危難關頭,也能夠化險爲夷。人如果做了違背天理的事,天將降災異警告。若能及時糾正錯誤,彌補過失,那麼天譴就會自行消退,因此改變人心是解決問題的最根本辦法。史書中這樣的記載比比皆是,以下爲其中幾例。

據《商史》記載: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成湯於是來到桑林之野誠懇地向上天祈禱,他以六件事自責說:「是因爲我政令不當使百姓失業,或是我的宮室奢侈、生活腐化,或是我管理不善使賄賂風行、小人得勢?」話還沒有說完,方圓數千裏便下起了大雨。成湯禱雨故事,是古代國家政治生活的真實寫照,更爲重要的是,反映了古代開明帝君注重修身和善於納諫、勇於自責的精神。故儒家將其列爲「聖德芳規」,成爲古代官場的一種道德精神,亦稱之爲「官德」。當國家遭受了大的天災或有一些異常現象出現時,君王或官吏就要檢查自己的過失並以德化民,歸正不正,希望以此得到上天的原諒和護佑。

《漢史》記載:漢元帝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了日蝕、地震等災變,元帝深感震驚和憂慮,於是向羣臣問以政治上的得失。當時擔任「給事中」的著名經學家匡衡按照儒家經典予以了答對,他說:「自君王以至黎庶,皆要敬天崇善。君王要秉承天意以行仁政、做善事、爲百姓祈福。應減宮室之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奸佞。公卿大夫要循禮恭讓、好仁樂施、重義輕利,作民衆的道德表率。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仁和之風。上行而下效,這樣國家可以興旺,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匡衡針對時弊提出的改良措施,得到了元帝、大臣們和百姓的擁護和讚賞。

古時朝廷每年都要定期舉行隆重的「祀天」禮儀大典。人們也祭拜由土地、穀物而來的「社稷神」等。郡縣長官到任,必先至諸廟拜謁,離職時亦行拜辭之禮。如南宋名臣劉克莊出任廣東提舉時,到南海廣利王廟拜謁,其祝文說:「徼(求)福於神。維粵之南,去天尤遠。民生今日,凋弊可哀。某當推君之仁澤,而致之於民;神當爲民請命於帝,使風調雨順,災害不作。既矢諸心,復質諸神。」劉克莊任滿後又到福建任職,在離任前他寫了《辭諸廟》:「 某來無異績,去無遺愛。然三年之內,圄(監獄)空訟少,吾民不識水旱,神之賜也。今時秩滿,一旦別神而去,敢不告乎?」表達了對神的敬意,對神的賜福表示感謝。古人這種敬奉天地、爲民請命的精神令人感動。

明朝正德九年,黃廷宣出任太倉(今屬江蘇)知州時,「吳中旱已經年,千里赤地,百姓遭大饑荒。廷宣立即開倉賑饑,奏減稅賦,罷貪官,任賢人,行善政。積誠露禱,風雨立至,大雨沛太倉境,他邑焦土如故。」人們都說這是黃廷宣推行德政、愛民惠民,上天給予的甘霖之報。

行善向善是人的天性,本與天地大道相應,人人可行,人人必行。人們如果能上順天意、下應民心,修德向善,必將得到上天的肯定與保護,也必將使萬事興、國泰民安。古人的高尚節操和深邃的思想,深遠的影響着我們中華民族。而當今中共卻不信神敬天,更不尊重生命,破壞傳統文化和道德,破壞人與人之間、人與天地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迫害敢於說真話的人,使人神共怒,爲天地所不容。人們只有退出中共及其一切附屬組織並徹底擺脫其束縛,迴歸良知和善念,才能前程光明而遠大。


***************************************************************

2009神韻全球巡演時間表及購票信息


 
分享:
 
人氣:14,59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