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中國冤民大同盟成立 向中共討說法(圖)


專程來港的上海訪民鄔玉萍、陳玉蘭、陳啓勇、
朱金娣及李蘭貞。(大紀元記者黃靜榮攝)

【人民報消息】約36個上海訪民陸續來港表達他們被上海政府強行拆遷房屋,多年上訪無果的情況,趁12月10日聯合國人權日來港,決定成立「中國冤民大同盟」,希望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以維護他們的基本權利。他們認爲:「現在是向中共討說法(公道)的時代了,這個時代要開始了!」

大紀元記者黃靜榮、吳雪兒12月8日香港報導,「中國冤民大同盟」的組織發起人、周正毅案苦主、上海東八塊拆遷戶代表、香港居民沈婷沈婷表示,今天在香港成立中國冤民大同盟。她說:「因爲訪民比較鬆散,他們遇到情況的時候是孤立無助的。這個羣體缺乏知識和資源,所以現在要成立這個組織,使冤民團結起來,把他們的冤情告訴國際社會、人權組織和聯合國。」

大同盟成立之後,將和正義的法律公正者聯合起來,關注國內訪民的權益保障,也將向國際社會、人權組織、聯合國的民主國家、聯合國發出呼籲,確實有效的關注他們的冤情。

通報冤情 讓國際社會了解

爲什麼要在香港成立這個組織,沈婷說:「這個組織是由我發起的,在香港我們經常跟國際組織、人權組織聯繫,並通報他們的冤情,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現實狀況: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還有這樣一個被中共控制了的羣體!」

今年是聯合國人權合約宣言60週年,訪民趁着12月10聯合國人權日來香港,就是爲了討個公道。沈婷指出:「中國現在飛速的經濟發展已經造成了大量的社會不公,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必要成立這個組織。」

訪民認爲,自從楊佳的案件,給他們帶來一個很大的觸動。沈婷強調:「現在是向中共討說法(公道)的時代了,這個時代要開始了!」

沈婷說:「訪民不主張以暴制暴,會用一個和平、有禮、有序及有節的方式跟中國維權律師、正義的律師結合起來,迫使當權者懲惡揚善,得到一定的改善。」沈婷說:「只是想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中共太黑暗了

沈婷又說,當這個羣體的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他們是最無助的,他們很多都是農民、市區房山的中層階級及權益被侵犯的那些訪民,而且這個羣體又是社會最基本的羣體。但這是一個很大的羣體,這個力量無疑是推動中國民主、法治進步的一個很有效的力量。

69歲的訪民陳玉蘭說:「94年上海政府爲了改革開放,招商引資,強行拆遷由解放前1949年之前傳下來的祖屋。動用黑社會惡勢力進行強遷,由生活無憂變成一無所有,生活毫無保障及憂鬱成病,患嚴重心臟病及高血壓。」

14年來她曾上千次上訪,走遍上海區、市、北京中央信訪辦,不但不解決問題,還因此被非法關押、軟禁、監控及虐待,曾被打斷胸椎,慘不忍睹。她希望討回公道。

陳玉蘭感嘆道:「政府太黑暗了,什麼時候才能見到陽光?訪民都說,烏雲遮日月,何時見青天?!」

訪民被施以暴打禁發聲

上海訪民陳啓勇於去年8月25日,16位訪民到北京的聯合國難民署,想去申冤,北京警察沒有說什麼,也沒有說訪民犯了什麼法,只說:「你們跟我走!」

訪民被帶到了警署,然後警察要求訪民拿出身份證登記。之後,他們通知上海駐京辦,上海方面有人員到了警署,給了錢給北京警方後,上海的人員把訪民帶到北京市救助管理中心,把16個人分開關,逐個叫名字出來,然後施以暴打,幾個便衣警察輪流打,打的訪民遍體是傷。訪民知道打他們的都是上海警察,他們都把這些警察的警號抄了下來。

打完後,訪民被拘留7到8天,之後,陳啓勇經歷一年的取保候審,到今年9月3日期滿,結論是不應追究刑事責任。對這不公的對待,陳啓勇向有關方面索取刑事賠償,到現今也沒有什麼回應。

這次來香港,陳啓勇也希望到香港的聯合國難民署,對比一下北京和香港兩個地區和兩個制度對訪民的態度。

十幾年的上訪生活,讓在外資公司工作的他被解顧了,本來陳啓勇還有幾百錢的最低生活保障,也因去年到聯合國難民署遭拘留後,也沒有了。

上次本來打算到香港,但卻在出發前一天被當局派人嚴看他,不讓他出來!

第一次來到香港,陳啓勇感到人放鬆了,沒有在國內時的壓抑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陳啓勇抱着「回去就拘留」的心情來到香港,希望讓國外的人看看上海訪民頂着的壓力(當局以不同手法趕絕訪民,意在讓他們不再追討),並衝破壓力走出來,把心裏話說出來,釋放壓在心裏的憤怒。

約四年多前,鄔玉萍被強行動遷,因爲不接受當局開出的條件,最後,當局索性一點都不賠償,把她迫遷。之後,鄔玉萍和10多歲的兒子就過着上訪生活,孩子也從此沒有正常上學。過程中鄔玉萍曾被關押過6次。

鄔玉萍已經是第二次來香港,上次從香港回去上海10多天後,因爲奧運將至,被當局非法軟禁兩個多月。

鄔玉萍說,這次來香港是因爲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訪民在當地維權遭迫害,香港是個和平、有言論自由的地方:「民主自由,法律公正,人權人人平等就是我們上訪人的願望。所以想來香港看看人權日的情況,我們也爭取這個日子,我想在大陸可能有一天會實現的!」

鄔玉萍說:「香港很自在,很自由,感覺不一樣。」


***************************************************************

新唐人2008年全世界系列大賽公告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上海訪民:真名退黨是最好的選擇(圖) 2008/12/9 (25,631次)
全球18國政要連署致信聯合國要求採取行動(圖) 2008/12/9 (23,139次)
歐盟新變化 越發堅定的維護中國人權(多圖) 2008/12/6 (24,033次)
山東逾千退伍軍人衝擊市府 後續行動令中共恐懼 2008/12/1 (30,777次)
中國過渡政府就湖北訪民向中共要說法發表聲明 2008/12/1 (19,645次)
天安門城樓前不斷飛舞大量傳單 中共危矣(圖/視頻) 2008/11/29 (34,395次)
民進黨主席:當然要向中共提停止迫害法輪功 (圖) 2008/11/5 (15,187次)
楊佳案二審 市民齊呼「打倒共產黨!」(多圖/錄像) 2008/10/13 (28,663次)
世界權威報告破中共謊言 反迫害成國際潮流(圖) 2008/9/30 (18,168次)
薩科齊PK中共 誰是軟柿子?(圖) 2008/12/11 (19,062次)
與習近平爭權 薄熙來把小胡也罵了(多圖) 2008/12/10 (77,900次)
險些被羅幹整死的董文華爲何又活了(圖) 2008/12/9 (77,853次)
NO,醫學家完全沒解開癌症患者的基因祕密 2008/12/9 (31,475次)
姜昆徵集雷人笑料 你給…他咋敢頂(圖) 2008/12/8 (34,241次)
暈菜!新華網重大泄密還懵嚓嚓(多圖) 2008/12/7 (37,411次)
沒見過城牆拐角兒的上新華網看(多圖) 2008/12/5 (31,372次)
趙安復出 都是這黃段子惹出的禍(圖) 2008/12/5 (50,342次)
鎮江奇事!老江又得換一塊尿布(圖) 2008/12/4 (39,298次)

薄熙來:中央將有大變動 重慶要先下手爲強(圖) 2008/12/3 (48,847次)
整個亂套了!百名警察駕巡邏車衝撞市委大樓 2008/12/3 (40,894次)
新華網泄密!楊佳冤死 上海氣溫驟降10攝氏度(圖) 2008/12/2 (42,458次)
南韓的這條新聞礙着老江哪根筋疼(多圖) 2008/12/2 (36,930次)
政治局召開會議 中央對周永康不滿公開化(多圖) 2008/12/1 (44,673次)
老太棺內復活 中共汗毛豎起 2008/12/1 (40,761次)
處決楊佳第四天,上海發生蹊蹺大火(多圖) 2008/11/30 (34,382次)
宋祖英提供這張圖片倒讓人嚼出一段舌頭(圖) 2008/11/30 (52,818次)
李嵐清新書曬出老江召妓原由(圖) 2008/11/29 (50,091次)
小笑話:宋祖英名言引出這些明星照(多圖) 2008/11/29 (41,378次)
爲楊佳三退!來自天堂裏的笑聲 2008/11/29 (24,611次)
那一刻中南海拉開逃跑的架式 2008/11/29 (37,255次)
公安部長孟建柱請辭 2008/11/28 (47,739次)
楊佳沒有殺警!我留下這些網照(多圖) 2008/11/27 (52,766次)
驚人內幕!周永康現場指揮處死楊佳 2008/11/26 (46,188次)
外長楊潔篪的苦惱向誰訴說(圖) 2008/11/26 (37,229次)
新華網圖片!中共承認冤殺楊佳(多圖) 2008/11/26 (54,844次)
這三個新聞排在一起傻子也奇怪(多圖) 2008/11/26 (39,355次)
八個字!老毛的最愛牽出了他的最恨(多圖) 2008/11/25 (41,267次)
捅破神話!除了鄧,誰也不敢這樣做(多圖) 2008/11/24 (44,080次)
江氣瘋!黃麗滿提拔李鴻忠反成烏眼兒青(多圖) 2008/11/23 (44,296次)
不昏頭的話:老江小薄看這圖片哆嗦(圖) 2008/11/21 (39,448次)
「大褲衩」殃視大樓有了新學名(圖) 2008/11/20 (30,893次)
大聯想──幾輛被翻倒在街的警車(圖) 2008/11/20 (32,371次)
賀國強:重慶再沒有一個幹部比薄熙來更蠢(多圖) 2008/11/19 (51,047次)
北韓高層召開緊急會議做出重大決定(多圖) 2008/11/18 (41,070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