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灝年教授在加談「中國命運與臺灣前途」(圖)
 
2006年9月1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應加西《大紀元時報》、中國研究與中國民主論壇的邀請,9月16日著名史學家辛灝年教授在溫哥華中央圖書館,面對進三百聽衆發表題爲「中國命運與臺灣前途」的講演。辛灝年教授近三小時的演說不時被聽衆掌聲打斷。

大紀元記者李梅何清心溫哥華報導,辛灝年教授指出,作爲一箇中國人,不可能不肯定臺灣已經取得的民主制度,並希望臺灣的民主很好的發展,這不僅是臺灣人民的幸運,也是全中國人民的幸運。反過來,任何介入、挑動、催化,造成臺灣內部混亂局面,那不是一個愛中國、愛中華民族的人乾的事情。今天誰最喜歡臺灣亂?──北京中共政權。
  
辛灝年教授演講中首先闡述了什麼是中國,並指出一個沉痛的事實──近代兩個中國的產生:大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引用史實對比了這兩個中國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命運,進而就中國的命運與臺灣前途做了詳細分析。

* 承傳了中華文化的國家才是中國

什麼是中國?辛灝年說:中國是中華民族的國家,是中華民族自己建立的國家。如果不是中華民族的人佔領中華製造了一個國家,這不是中國;如果是中華民族的子孫,用別人的思想、用侵略者的思想、用企圖亡我民族者的思想,在中華建立一箇中國,這也不是我們的中國。
  
一個民族的國家,首先傳承的是這個民族的血脈,第二傳承的是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如果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都被別人消滅了,這還叫中華民族嗎?

* 兩個中國的產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強佔東三省;同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在斯大林的直接命令下,在中華民國境內江西省瑞金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簡稱「蘇區」──蘇聯在中國的佔領地區!而就在第二天,1931年11月8日,蘇維埃在莫斯科《真理報》以勝利的口吻報導說,蘇維埃建立了「另一箇中國」。就這樣,在自 1912年元月1日孫中山創立大中華民國之後,出現了兩個中國。到1949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終於變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中華民國在贏得漫長的抗日衛國戰爭的勝利後,贏得了廢除100多年來歷史上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最後,卻被中共農民軍在蘇聯支持下打敗了,敗退到臺灣。「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沉痛的事實,在臺灣海峽兩岸終於出現了對抗對立的兩個中國──一個是大中華民國;一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 兩個中國各自的性質、命運

1)中華民國:自由共和
  
辛灝年教授列舉英、法、俄羅斯和德國共和國的命運,對比西方社會從君主專制走向共和體制的艱苦歷史過程,論證不論這個過程多麼艱辛,幾經反覆,最終都贏得了推翻君主專制,建立共和國家的勝利。大中華民國推翻了君主專制,人民擁有自由,這是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雖然1949年大中華民國蔣介石先生敗退到臺灣,但堅守中華民國國號,經過兩蔣時代,把臺灣建設成了中國第一個三民主義的典範。
  
2)中共建立的是馬列國
  
辛灝年指出,中共1949年建政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馬列主義否定中國歷史,侮辱中華文化,破四舊立四新,在中國以馬列(馬克思和列寧)建教,成立政教合一的馬列國。
  
中共自一成立就是隸屬於蘇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而在1931年建立的蘇區,掛的是馬列的像,前蘇聯的黨旗;發行的鈔票上,印的是馬列的頭像。辛灝年教授說,把外國人的頭像印在本國鈔票上,這是任何有民族尊嚴的人都無法作出的。
  
自1949年以後的短短二十幾年裏,在毛澤東的統治下就有八千萬人死與非命;而近年來從1989年的六四血案到迫害法輪功,中共對人民的鎮壓從未停止過。這樣一個「人民共和國」,既不是人民的,也不是共和的,是中共的馬列專制國。

* 中共的一塊心病

辛灝年教授指出,臺灣搞民主,大陸人民有對比,這是中共的一塊心病,臺灣的民主制度讓中共十分痛苦,必欲取之而後快。但是又不敢打,「要死了才打,打了就死。」
  
於是,中共在對待臺灣問題上使用「革命」的兩手---以戰逼統,以和逼統。雖然不敢打臺灣,但是敢嚇唬,以武力威脅,使臺灣的民主成爲在中共政治烏雲下的民主。去年中共的一個將軍朱成虎就公然叫囂,不惜與美國發動核戰爭也要打下臺灣,就是典型的以戰逼統。
  
第二是以和逼統。中共利用臺灣政黨的外省人的故國情結,對故土的愛和上海灘的高樓大廈大搞統戰,邀請臺灣政黨要員赴大陸,走紅地毯,吃大宴會,送漂亮姑娘,把臺灣的某些政黨領袖搞得昏天黑地,什麼民主自由、什麼叫國民黨,早就忘了。這麼多年來,臺灣政治人物中缺少了解中共歷史和本性以及能和中共鬥爭的人。
  
以和逼統就是中共的統戰。如果臺灣真的中了中共統戰之計,臺灣的滅亡就指日可數了。如果中共真的「解放臺灣」,那就是滅亡了中國走向民主共和之路,滅亡了臺灣的民主制度,那就是中國大陸人民民主追求的最大災難!

* 擺脫馬列中共

辛灝年教授在結束演講時,呼籲重啓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反對共產黨專制,保護臺灣民主制度,促進中國大陸擺脫中共的專制獨裁走向民主自由的共和體制。

 
分享:
 
人氣:14,16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