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比地震本身更深更長的痛(圖)
 
2006年7月29日發表
 

30年後的「7.28」,唐山市民在地震紀念牆前,哀痛不減當年!

【人民報消息】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地震30週年紀念日。與往年不同的是,這場災難的真情在30年後浮出水面。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艾琳特約記者林惠心報導,唐山作家張慶州寫的<唐山警示錄>揭示了唐山地震被掩蓋預報的真實內幕。同時披露了離唐山僅115公里遠的青龍縣由於將地震預報及時通知了全縣每人每戶,結果無一人死亡的事實。而另一方面在救災階段的人禍也被人們逐漸的講述出來。

經歷過這場災難的人都不願意提及此事。但我們還是揭開了他們心底的傷痛。

連接收聽

"受訪者:……家裏要是沒人,鄰居要是知道誰在家誰不在家就趕快扒。不知道幾天都臭裏了。那場景都甭說了,有的連衣服都沒有。

記者:拉走他怎麼處理的,他拉哪去呢?

受訪者: 聽說在什麼地方挖一個大溝。擱一層人擱一層石灰埋了。那時候水都沒有,喝雨水。人都傻了不知道怎麼回事了。過了一小時兩小時這才明白,噢,地震了!知道怎麼回事。

記者:你們在唐山地震前有沒有聽說過唐山可能會要發生地震?
受訪者: 唐山地震前一、兩年就傳說唐山有大地震。政府它敢說有大地震? 人心惶惶誰還給它生產。它還通知你? 它害怕老百姓知道了影響生產。唐山煤礦這礦那礦多着呢。

記者:一兩年前唐山就傳說會有大地震,但政府並沒有重視才造成這麼多的傷亡。這些受難者的家屬對政府會有什麼看法呢? 

受訪者:那不敢說,你敢說人家共產黨政府不好? 誰敢說沒人敢說,都私下裏罵共產黨。你敢上政府門前罵去麼? 你不敢,你無非在家裏頭髮牢騷,背地裏罵皇帝。況且那個時候文化大革命剛過。大傢伙對共產黨怕的要命,誰敢說呀?共產黨還讓你說個不字? 那你不找死麼! 它不拿你老百姓當回事,死多少人它不在乎那個。"

<唐山警示錄>裏告訴我們,事實上,1975年底,唐山自來水公司的水氡就出現了異常,趙各莊礦地震臺和唐山二中觀測站的地應力相繼出現了異常。地震臺負責人楊友宸祕密請天津地震局專家做地下抽水破壞性試驗。分析結果是地震危險已逼近唐山。

1976年初,楊友宸在唐山做了地震形勢報告,並公佈了唐山地震中短期預測: 

唐山市方圓50公里內,在1976年7、8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份將有5-7級強震發生。

距唐山大地震12天和6天時,樂亭紅衛中學、山海關一中的地震科研小組向有關部門發出書面預報意見,將有大於5級的破壞性地震發生。距唐山大地震2天,北京市地震隊發現臨震七大異常。距唐山大地震9小時,開灤馬家溝礦地震臺馬希融向開灤礦務局地震辦公室做出強震臨震預報:「地電阻率的急劇變化,反映了地殼介質變異,由微破裂急轉大破裂,比海城7.3級還要大的地震將隨時可能發生。」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唐山人對這一消息並沒能即時知道。

1976年7月14日,主管青龍地震的王青春在聽到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唐山將發生5級以上的地震後,趕回青龍縣做了彙報,並積極佈署。7月27日,距唐山市僅 115公里的青龍縣已有六成以上的人在防震棚過夜,全縣47萬人口少數住在屋裏的人也開着門窗睡覺。在這樣的準備下,青龍躲過了這場塌天大禍。重災區的青龍雖然房倒屋塌,卻沒有一人死亡,被譽爲世界防震減災的奇蹟。

記者:您知道青龍地震沒死一人這個事?
當地人:沒死一人是對的。
記者:那您給我講一下在地震前幾天你們怎麼得到的消息?
當地人:我們是先一天得到的消息,28號地震,27號得到的消息。
記者:哪傳達給你們的?
當地人:縣裏頭,先一天傳達的,第二天就震了,大家精神上有準備,青龍縣確實沒死一個人。

唐山地震發生後,由於救災不利,導致劫後餘生的倖存者傷勢惡化的情況也被逐漸披露出來。我們採訪的陳女士就是震後3天被送到北京301醫院的。

"可是301當時的情況滿院子都是傷員,搭的帳篷。當時還有戰備的指示,實際上是要保證中央領導的治療。"

3天后醫院傷員都被轉到了陝西渭南山上的部隊醫院。陳女士腰底部的粉碎性骨折直到6個月以後在河北某醫院才得到手術治療。由於錯過了治療良機,陳女士已致終身殘疾。

1976 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53.8秒,一道藍色地光閃過之後,擁有百萬人口的唐山市被夷爲平地,死亡242769人,重傷164851人,幾乎所有家庭都有親人遇難。"每年的7月28日,爲亡靈燒的紙錢像黑色的蝴蝶在唐山市的街巷低旋,人們更習慣於用這種默默無言的方式悼念,而不是把創痛說出來。"

有位網民在紀念唐山地震30週年的評論中寫道"唐山大地震被漏報、以及對漏報的長期隱瞞,就這樣在中國的大地上劃出了一道比地震本身更深更長的痛。這一痛史無情地告訴世人:只有人民能夠決定責任人的爲政命運和爲政利益,責任人才可能真正爲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不愚弄人民,不欺瞞百姓,即使想那樣幹最終也不敢幹、幹不了。"

 
分享:
 
人氣:13,85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