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一道比地震本身更深更长的痛(图)
 
2006年7月29日发表
 

30年后的“7.28”,唐山市民在地震纪念墙前,哀痛不减当年!

【人民报消息】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地震30周年纪念日。与往年不同的是,这场灾难的真情在30年后浮出水面。

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艾琳特约记者林惠心报导,唐山作家张庆州写的<唐山警示录>揭示了唐山地震被掩盖预报的真实内幕。同时披露了离唐山仅115公里远的青龙县由于将地震预报及时通知了全县每人每户,结果无一人死亡的事实。而另一方面在救灾阶段的人祸也被人们逐渐的讲述出来。

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都不愿意提及此事。但我们还是揭开了他们心底的伤痛。

连接收听

"受访者:……家里要是没人,邻居要是知道谁在家谁不在家就赶快扒。不知道几天都臭里了。那场景都甭说了,有的连衣服都没有。

记者:拉走他怎么处理的,他拉哪去呢?

受访者: 听说在什么地方挖一个大沟。搁一层人搁一层石灰埋了。那时候水都没有,喝雨水。人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回事了。过了一小时两小时这才明白,噢,地震了!知道怎么回事。

记者:你们在唐山地震前有没有听说过唐山可能会要发生地震?
受访者: 唐山地震前一、两年就传说唐山有大地震。政府它敢说有大地震? 人心惶惶谁还给它生产。它还通知你? 它害怕老百姓知道了影响生产。唐山煤矿这矿那矿多着呢。

记者:一两年前唐山就传说会有大地震,但政府并没有重视才造成这么多的伤亡。这些受难者的家属对政府会有什么看法呢? 

受访者:那不敢说,你敢说人家共产党政府不好? 谁敢说没人敢说,都私下里骂共产党。你敢上政府门前骂去么? 你不敢,你无非在家里头发牢骚,背地里骂皇帝。况且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刚过。大家伙对共产党怕的要命,谁敢说呀?共产党还让你说个不字? 那你不找死么! 它不拿你老百姓当回事,死多少人它不在乎那个。"

<唐山警示录>里告诉我们,事实上,1975年底,唐山自来水公司的水氡就出现了异常,赵各庄矿地震台和唐山二中观测站的地应力相继出现了异常。地震台负责人杨友宸秘密请天津地震局专家做地下抽水破坏性试验。分析结果是地震危险已逼近唐山。

1976年初,杨友宸在唐山做了地震形势报告,并公布了唐山地震中短期预测: 

唐山市方圆50公里内,在1976年7、8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份将有5-7级强震发生。

距唐山大地震12天和6天时,乐亭红卫中学、山海关一中的地震科研小组向有关部门发出书面预报意见,将有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距唐山大地震2天,北京市地震队发现临震七大异常。距唐山大地震9小时,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做出强震临震预报:“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唐山人对这一消息并没能即时知道。

1976年7月14日,主管青龙地震的王青春在听到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唐山将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后,赶回青龙县做了汇报,并积极布署。7月27日,距唐山市仅 115公里的青龙县已有六成以上的人在防震棚过夜,全县47万人口少数住在屋里的人也开着门窗睡觉。在这样的准备下,青龙躲过了这场塌天大祸。重灾区的青龙虽然房倒屋塌,却没有一人死亡,被誉为世界防震减灾的奇迹。

记者:您知道青龙地震没死一人这个事?
当地人:没死一人是对的。
记者:那您给我讲一下在地震前几天你们怎么得到的消息?
当地人:我们是先一天得到的消息,28号地震,27号得到的消息。
记者:哪传达给你们的?
当地人:县里头,先一天传达的,第二天就震了,大家精神上有准备,青龙县确实没死一个人。

唐山地震发生后,由于救灾不利,导致劫后余生的幸存者伤势恶化的情况也被逐渐披露出来。我们采访的陈女士就是震后3天被送到北京301医院的。

"可是301当时的情况满院子都是伤员,搭的帐篷。当时还有战备的指示,实际上是要保证中央领导的治疗。"

3天后医院伤员都被转到了陕西渭南山上的部队医院。陈女士腰底部的粉碎性骨折直到6个月以后在河北某医院才得到手术治疗。由于错过了治疗良机,陈女士已致终身残疾。

1976 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8秒,一道蓝色地光闪过之后,拥有百万人口的唐山市被夷为平地,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几乎所有家庭都有亲人遇难。"每年的7月28日,为亡灵烧的纸钱像黑色的蝴蝶在唐山市的街巷低旋,人们更习惯于用这种默默无言的方式悼念,而不是把创痛说出来。"

有位网民在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的评论中写道"唐山大地震被漏报、以及对漏报的长期隐瞒,就这样在中国的大地上划出了一道比地震本身更深更长的痛。这一痛史无情地告诉世人:只有人民能够决定责任人的为政命运和为政利益,责任人才可能真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不愚弄人民,不欺瞒百姓,即使想那样干最终也不敢干、干不了。"

 
分享:
 
人气:15,408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