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董建華回頭是岸
 
作者:葉華實
【人民報消息】董建華不遺餘力推動「23」立法,激起港人憤怒;作爲國際都市的行政首腦,在國際舞臺上也臉面盡失。在紫禁城內,他也面臨踩錯船的尷尬,實乃世界上最「孤獨」的人。

這一切都是董先生自己錯誤選擇所致。董先生在有條件「合法」尊重民意的情形下,非要「霸王硬上弓」,試圖將自由的香港掛上那輛窒靈、弒命的專制列車,結果給自己的政治生涯帶來恥辱。

董建華沒有理解專制政治的運作模式。中共專制的運作模式是什麼?概括地講是模糊:某個領導人給一個「模糊的說法」,執行的人(部門)自己去「揣摩」。中共雖有黨員數千萬,中委數百,但在具體問題上,要找「中共」究竟在哪裏可不那麼容易。董顯然把中共某些人物如江澤民或錢其琛「要立法或儘快立法」的說法當成「聖旨」了。董應該知道的是,即便在京城內,也沒有人再把江的意見當成「聖旨」。以犧牲民衆的利益來揣摩、迎合某個「影子人物」的狹隘見解,是缺乏良知的政治解讀。這樣的個人判斷與選擇正是專制之所以成爲專制制度的原因,也是其香火延續之動力。而田北俊的「揣摩」卻是明智的,並利用政治程序協助港人挫敗董匆忙立法的企圖。我對田的做法表示敬意。

中共專制模式的另一個特徵是「權益應付」。權益決策必然導致「一國兩制」這樣自相矛盾的說法,無法產生相對恆定的政策(堅持黨的領導是唯一例外)。「一國兩制」根本經不起推敲。憲法一方面稱「制度」是立國之本,而「一國兩制」顯然表明「國」與「制度」無關。「一國兩制」和其延伸出來的「港人治港」雖然幫助中共體面回收並隔離香港,但也限制中共某些人在香港事物上採取它習慣的簡單粗暴做法。

董建華和港府完全有現實條件利用中共的「權益」政策,從政治上保護香港不被破朽的專制列車拖垮。因爲中共目前還顧不上公然違背「一國兩制」,從「程序上」由人大立法來爲「23」設定立法期限和內容。能夠聽到的就是黨內個別有特別顧慮的人(如江對「法輪功」的莫名擔憂)私下暗示鼓動,但這不是中共的政策。遺憾的是,或出於恐懼,或出於其它個人利益考量,董主動把自己套上專制的繩索,棄香港的民意、前途於不顧,短視推動「23」立法,實乃做人之失敗。董今天之內外交困完全是其個人錯誤選擇導致的。

錢其琛去年在美波士頓接受採訪時說,若心中無鬼,爲何怕「23」立法?董自己日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重複錢的說法:對不想推翻政府的人,「23」條有什麼可怕呢?錢的強詞奪理不值一駁。這是典型的「北京腔」,離開中宣部大樓和「人民日報」編輯部,它一文不值。因爲一心爲民服務的政府有什麼理由擔心民衆要推翻它?但面對受自由薰陶的香港民衆,在自由社會長大並受教育的董,如此鸚鵡學舌,令人臉紅。董在英國受教育,在美國工作過十年;他還曾在美多個機構和大學兼職,包括美國華盛頓國際策略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學等,對自由社會的民情和遊戲規則應十分熟悉。但令人瞠目的是,他不僅指責港人反對「23」立法是受「誤導」,在美國會以426比1通過議案譴責港府就「23」匆忙立法後,董又說美國會議員也受到「誤導」。董是在提醒有獨立判斷的香港民衆和美議員「揪背後黑手」嗎?還是在董看來天下人都是傻子?董從「人民日報」社論裏找詞彙,面對自由社會這樣講,顯然有些神智不清。

董先生這樣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會層出不窮。我們也無法預知這類人的「個人」選擇,我們甚至也毋須花費心思去揣度其動機。因爲,神智不清也好,利益驅動也罷,並非關鍵。關鍵是我們自己作爲「個體」決不能再給這種人機會將其個人的「權益選擇」變成公衆的長期災難。在大陸這還需要時間去實現,但今天的香港完全有機會阻止個人的「惡」變成大衆的「災」。港人「七一」50萬人走上街頭表達意志及後繼的和平抗議,已經表明港人不準備讓董建華走得太遠。 我願意提醒港人的是,中共在對待香港民衆反對「23」立法這樣的事件上並沒有也不可能有現成的「既定政策」。香港各階層採取和平、理性的手段創造並依借政治程序來無限期擱置甚至廢棄「23」立法不僅是實現目標之必須,也是教育中共相關官員理性行事的有效途徑。保護自身利益是本份,教育港府是責任。

相比董特首,田北俊先生開了好頭。指摘他政治上「不成熟」的人是中國數千年「極爲成熟」的宦官傳統的傳人,渾身散發腐朽黴氣,應該爲自己的僵硬奴骨感到慚愧;指摘他「未會意」的人看似精明,實是被政治恐懼嚇破膽的人,身不由己撿拾紅牆根下的殘磚碎瓦爲護身符。田先生面對民意主動「政治」上選擇不去「會意」個別人的「惡意」,反而讓這些批評者顯得既缺智能又乏良知。

董建華僵化「會意」給自己帶來麻煩,給港人的自由帶來威脅,也在焦頭爛額的中共內部產生不快。面對數百萬港人的期待,出生上海的董特首,一門心思和江澤民攀老鄉,與專制攀親戚,雖讓人難堪,但也回頭是岸。

(7/24/2003 3:47)
原載《新世紀》有刪截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倒採香港特首──董建華觀看英國利物浦操練大倒球迷味口 (圖) 2003/7/26 (14,620次)
老董不能到!──中南海召香港政界人士上京 (圖) 2003/7/26 (13,176次)
香港SARS再度引發擔驚 2003/7/24 (13,240次)
九月山雨欲來 香港又起風波 (圖) 2003/7/23 (16,020次)
曾慶紅接手主管香港事務 港人當警惕江澤民報復 (圖) 2003/7/23 (16,754次)
當着記者胡溫一句挺董不說 面對提問吳儀立即收起笑容 (多圖) 2003/7/22 (21,378次)
北京太簡單幼稚──中央將香港大遊行定性爲外國勢力插手 (圖) 2003/7/22 (18,798次)
老江公稱還要「教導」小胡 胡錦濤推掉「鴻門宴」 (多圖) 2003/7/22 (21,195次)
北京封鎖信息的雙重危害──大陸網上掀起仇恨香港的狂潮 2003/7/22 (15,625次)
江澤民對江上清都沒愛到這個份兒上(圖) 2003/7/26 (22,810次)
這個淺顯的道理江澤民不知道(多圖) 2003/7/25 (18,250次)
胡錦濤親自部署的一個大行動被黃麗滿告了御狀(多圖) 2003/7/24 (40,584次)
老江,進了政治局常委會,您咋倒不行了呢?(多圖) 2003/7/24 (22,303次)
胡錦濤「七一」講話改動七次 政治局常委拒絕以法治黨(多圖) 2003/7/23 (20,580次)
耍陰謀江又回政治局常委會 新華社對江胡有最新安排(多圖) 2003/7/22 (35,866次)
大字報呼籲黃菊下臺 劉金寶自殺未遂(圖) 2003/7/21 (29,866次)
新華網又出怪消息!(圖) 2003/7/21 (19,996次)
公開資產?黃菊賈慶林堅決反對 政治局常委會五次否決 2003/7/20 (31,755次)

胡錦濤接過江給的一個燙手山芋(多圖) 2003/7/19 (22,629次)
觀察中共排名的方法過時了!大連軍港照片的真相(多圖) 2003/7/18 (32,163次)
黃菊懷疑陳良宇背後玩兒壞 黃夫人被揭地產公司大把摟錢(圖) 2003/7/18 (24,860次)
聽江綿恆喝兒的小太監黃菊和上海灘黑老大的契爺陳良宇(多圖) 2003/7/16 (39,247次)
新華網這張圖片泄露最高機密!江澤民快不行了(圖) 2003/7/14 (31,205次)
今日新華要聞!76歲老農懂了三個代表(多圖) 2003/7/13 (19,558次)
老江,睡着啦?人民網今天公開和您叫板(多圖) 2003/7/13 (20,588次)
衆女星爭投懷上海癟三 江綿恆走鋼絲懸懸乎乎(多圖) 2003/7/12 (30,746次)
一張讓人越想越後怕的圖片(多圖) 2003/7/11 (38,679次)
爲了這件事,新華網這兩天夠忙活的(圖) 2003/7/11 (19,443次)
毛玉萍乾爹陳良宇平趟上海黑社會 江綿恆免費圈地與周同出一輒(多圖) 2003/7/10 (42,337次)
上海幫保老江漂白劉金寶 王雪冰爲保命供出70餘人(多圖) 2003/7/9 (23,610次)
香港至少五萬市民 七九再集會反對23條(多圖) 2003/7/9 (14,397次)
田北俊董建華半斤對八兩 廢除23條小胡可否有膽量(多圖) 2003/7/8 (18,458次)
吳邦國再赴滬教唆陳良宇頑抗 江澤民放下身段首次說軟話(多圖) 2003/7/7 (44,333次)
蓋了帽兒了!癟三週正毅癟倒滿朝上海幫(多圖) 2003/7/5 (28,365次)
喂,聽說了嗎?咬爛模特乳頭的那位將任北京市長(多圖) 2003/7/5 (42,732次)
吳邦國保護陳良宇 周正毅照顧陳的情人(多圖) 2003/7/4 (49,797次)
不好意思!江澤民僞造的這段歷史被新華社踢爆(多圖) 2003/7/3 (31,291次)
越看眼越花!誰有空幫俺瞅瞅這張照片,行不?(多圖) 2003/7/2 (30,209次)
新一輪猜謎大戰塵埃落定(圖) 2003/7/2 (13,651次)
泉太小!玉泉山呆不住 江立馬衝回中南海(多圖) 2003/6/30 (22,559次)
小胡,膽大點兒,八屆十二中全會唯有她沒有舉手(多圖) 2003/6/29 (39,565次)
損招兒招招損!江澤民黃麗滿老部下臀佔深圳市長肥差(多圖) 2003/6/29 (31,338次)
新一輪搏殺!江躲玉泉山玩兒命攪胡局(多圖) 2003/6/28 (22,589次)
「三個代表」老江帶頭壯陽 春藥局長猶如春筍般成長(多圖) 2003/6/28 (20,815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