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通脹暴十三年中國經濟增長虛假繁榮──四大銀行自有資金幾流失殆盡
 
2003年11月16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針對目前中國出現的通貨膨脹,德國經濟學家協會會員、高級經濟師蔣中南先生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這一波通貨膨脹,剛剛開始暴露在江澤民執政的十幾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的虛假繁榮。

蔣中南說:十三年前,中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這四大國家銀行共持有自有資金大約13萬億元人民幣,但在這十幾年間,有超過10萬個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倒閉,銀行貸款損失慘重,四大銀行的自有資金都幾乎全部流失。

現在銀行仍有很大一筆錢,包括有10萬億的個人存款。據內部資料,其中有4萬億是「假名存款」,包括公款私存、貪污受賄者等。今年8月以來,中國政府搞了一輪反貪污,這些「富人」很多已經開始設法提款,轉移資金到國外。

蔣中南說,現在中國的銀行貸款呆賬高企,在技術上已經資不抵債,很多人相信國有銀行,還沒有意識到這些銀行的不保險。中國前總理朱融基在一個內部講話中曾說,中國的整個銀行體系維持正常的資金週轉,需要8000億元。一旦通脹引發擠提銀行存款的事件,銀行馬上就得關門。

他認爲,在中國政府近幾年推行擴張的財政政策和今年大量增加銀行貸款的情況下,由於各級政府、大中型國企等嚴重的貪污腐敗,造成有效的實質生產產出大大低於貨幣供應,人民幣早就應該貶值。

蔣中南預測,目前中國的物價將繼續上漲,到年底時會發展成嚴重通脹,形成惡性循環,到明年一季度時,中國的物價總水平將全面上漲50%。蔣中南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他的觀點。

人民幣幣值被高估 貶值剛開始

今年國內的物價,從生活必需品、到鋼材等工業生產原材料、到房地產價格都不同程度地上漲,其中房地產漲價最爲嚴重,青島、大連、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地產價與3年前相比,已經上漲了3倍;今年的鋼材價格也比去年同期高出40%,生活必需品比如大米、麵粉、食用油等在北京等大城市上漲了20%至50%。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就是人民幣在貶值,估計今年已經貶值了20%。

中國的經濟在1995年至1998年間,曾有一段黃金時間,從1999年開始就走下坡路。政府把北京、上海、青島等沿海城市和內地的一些大中城市建設的很好,過去沒法比,但是卻掩蓋了真相,這些漂亮的城市都是農民、工人的血汗錢和外商投資支撐起來的。漂亮的城市是中國最大的「櫥窗展覽」,讓中國人外國人都覺得,中國建設得好得不得了。

國內的宣傳也一直在美化經濟。比如,最近美國針對人民幣固定匯率制度導致在國際市場經濟下出現不公平貿易競爭的嚴重現象,向中國政府提出,中國應當實行由市場決定的浮動匯率制,但是在國內的宣傳中,把美國國內批評中國固定匯率制的聲音美化成國際市場看好人民幣,要求人民幣升值。實際上,現在的人民幣幣值是被高估了的,由中國經濟的實質情況決定的人民幣幣值要低很多,目前出現的通貨膨脹,就是人民幣應貶值的一個真實反映,而真正的人民幣的真實幣值相還遠遠沒揭示出來。

通脹將繼續 擠提存款恐難避免

目前中國物價上漲的幅度,人們還算能承受,但是,這一波物價上漲還將通過連鎖效應一波高一波地持續下去。比如說,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上漲了,糖類食品的價格就會因爲原料的成本增加而相應上漲;鋼材價格上升,會推動以鋼材爲原材料的工業產品的成本增加。這個連鎖效應,政府遏制不了,會形成惡性循環。估計到12月底時,通貨膨脹可能會很嚴重,到明年1季度物價會全面上漲50%。

隨著物價的繼續上漲,免不了要發生居民搶著提款購物,甚至工廠企業也會搶購原材料等生產品的嚴重事態,那將使銀行資金週轉發生困難,喪失支付能力。當然,政府會採取強制措施比如限制居民、企事業單位提款等。

貪污嚴重 政府開支龐大 債務沉重

他說,每年中國各級政府的開支都很大,其中大量資金被吃喝旅遊等公款消費揮霍掉了。例如,僅在1998年,中國審計局就審計檢查出,中國各省級政府、中央國有企業和地方國企,僅就現金開支一項就花掉了1萬億元,其中有7500億元屬於不合理開支;而1998年當年全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爲8.5萬億元。中國存在嚴重貪腐,是制度性腐敗,規模大得嚇人。

在擴張的財政政策下,其中大量資金被腐敗吞噬,沒有真正投入到生產環節。且地方政府盲目上項目,低效益重複建設,造成了資金和資源的巨大浪費,就形成生產上去了,經濟增長了,但是有大量的是產品積壓。

蔣中南認爲,中國的財政赤字也越來越大,大舉國債,大量發行了國庫券和長期國債。這些都是在透支人民未來的資金。

不論從政府、銀行、企業哪個部門看,貪污腐敗、弄虛作假、危機四伏。國企困難,壓給銀行,或上市圈錢。國民生產總值水分很大。這些嚴重的問題被大中城市漂亮的高樓和官方的美化宣傳所掩蓋。目前發生的通貨膨脹,是剛剛開始暴露這些危機。

( 大紀元)

 
分享:
 
人氣:15,36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