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黑箱从来没有打开
 
作者:刘晓波
 
【人民报消息】我曾在《常态独裁 病态舆论》(载于《开放》2003年10月号)一文中说:“黑幕重重的中南海,似乎深不可测,其一举一动,引来舆论的一惊一咋,黑幕制度多年的翻云覆雨,并没有让舆论界改变见风使舵的轻浮,中南海的周期性痉挛,让媒体屡屡陷于预测失灵的尴尬。”最近一段时间,围绕著三中全会,再次上演了“黑箱捉弄媒体的闹剧。

在会议召开前,似乎中共高层和智囊们不断放话,致使国内外媒体一起发力,甚至有媒体惊呼:从发布政治局的办公和学习等会议的消息到高调张扬三中全会,特别是政治局即将向全会述职的举动,预示著胡温体制已经开启了决策透明化和党内民主的进程。

然而,全会一开,国内媒体顿时漆黑一片,一点光亮都没有;国外媒体再次惊叫:与去年人大会议媒体争相报导的情景相比,三中全会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中。有媒体还分析说:如此封锁会议信息,大概与会议结果的不完全确定有关。好像中共曾经召开过的结果早已确定的无数次“团结、胜利的大会”,曾经有过不封锁消息的记录。

而事实上,中共从延安时代直到1949年掌权以来,党的重要会议都是内部的权力分赃和确定统治的方针及策略的工具,每一次会议的重要人事安排和方针策略,差不多都是在会前的黑箱中确定了(或由极权者个人的一言九鼎,或由寡头们的讨价还价的结果来确定),会议本身不过是走走程式“合法性”的过场而已,即便是全国人大和政协的会议亦如此。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五年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日程内容有所披露之外,中央全会一向是在会议期间封锁资讯,会后才有资讯的披露,有时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见诸于媒体。这已经成了中共惯例,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而且,在我看来,起码在胡锦涛第一任内,中共高层的权力制衡,只能来自寡头们之间的势均力敌的权争,而不会来自党内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所以,现在的政治局述职与过去的党魁作报告,不会有本质区别,期望由此启动党内民主和有效监督,正如让一个人的左手监督右手一样。

中共政权是独裁统治,垄断和封锁是其运作常态,黑箱政治不过是权力垄断的表现之一,所有决策及其高层人事安排,不要说被它强制代表的十几亿百姓不知道,就是已经宣誓永远忠于它的绝大多数党员们也毫不知情。象在所有领域内的官权与民权的严重不平衡一样,在信息的占有和披露上,也有严格等级规定,也是资讯垄断下的歧视性披露制度。

每次重要会议,最核心的资讯只有最高层的寡头们知道,其次是政治局成员,再次是中央委员(加高级统战花瓶),再次是非中央委员的省部级官员,再次是厅局级,再是其他级别的官员,再再次是普通党员,最后才是作为“群众”的老百姓。资讯的数量和质量随著级别的下降而逐级递减,等到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众”这一最低层,他们所得到的资讯,已经层层过滤,剔除了独裁者们主观认定的一切“敏感信息”,剩下的自然就是“团结、胜利的大会”的信息,从十六大开始,似乎又多了“创新的大会”的资讯。之后,就是全党全国人民“欢呼吧”、“歌唱吧”、“掀起学习新高潮吧”

中共高官们做的是“资讯的轿车”,有档次的严格区分,有人坐顶级的加长豪华防弹车,有人坐奔驰宝马奥迪,有人只能坐“资讯出租车”;普通党员恐怕要乘“资讯公共汽车”,而一般百姓恐怕就沦为“资讯的自行车或徒步”了。

如此黑箱制度,除了对民众知情权的剥夺和资讯占有的严重不对等之外,怎么还能指望“资讯的透明化”!

2003年10月13日于北京家中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批评家

——原载《观察》〔原题:无声三中全会与信息歧视〕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3/10/15/28342.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