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读《第四代》与《中国的新统治者》
 
作者:胡平
 
【人民报消息】The 4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Leaders and China's Democratization -- a review of Disidai and China's New Rulers

一、不三不四

在中共十六大闭幕后阅读《第四代》和《中国的新统治者》,恐怕一般读者首先关心的是这两本书分析推测的权力交接是否得到实现。应该说,十六大的结果和《第四代》的分析推测大致吻合:第三代集体退出中央委员会,江泽民让出总书记,以胡锦涛为首的第四代全面进入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不过有几点值得注意:

江泽民虽然把总书记让给了胡锦涛,但是他保留了军委主席;

江的最大对手李瑞环未能留任政治局常委,且退出中央委员会;

政治局常委由七人增至九人,补进了贾庆林、黄菊和吴官正三人,其中,贾庆林和黄菊可算江的死党,名声最差;

曾庆红被《第四代》预测在七名政治局常委中名列第六,现在则是九名常委中的第五位。上述1、2点,《第四代》也有所预测;3、4点则是未曾提及的。不消说,上述几点都是有利于江泽民的,尽管这些结果未必都是江的精心安排,其中或许有歪打正著,阴差阳错的因素。例如黎安友在十六大后就分析说,贾庆林、黄菊和吴官正之所以进入常委,很可能是因为李瑞环被逼退后,常委从七位变成了六位,成了偶数,原先的政治局委员,除了因年龄关系引退者外,剩下的贾、黄、吴三人,要谁进不要谁进不好确定,干脆一同进,于是政治局常委也就变成了九名。按照这种分析,贾、黄、吴进常委就不是江派大胜,而是各派妥协的结果,但这种结果客观上强化了江派的力量则无庸置疑。

人们普遍注意到,在十六大后的官方媒体上,江泽民仍排在胡锦涛之前。有的报纸注销大照片,江胡双核心并列,这使人想起文革前毛泽东和刘少奇两主席照片并列。考虑到江仍保有可观的幕前权力和幕后影响力,考虑到胡的核心地位尚未名副其实,眼下这一阶段不妨戏称为“不三不四”。

二、信息量有限的“秘密档案”

《第四代》主要介绍了胡锦涛、李瑞环、温家宝、吴邦国、罗干、曾庆红和李长春,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

第一方面是介绍个人经历,著重介绍如何被选入第四代的经过。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中共高级官员的升迁而言,政绩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关系显然更重要,和中央领导人或元老是否相知相熟,能否得到他们的大力举荐更重要。这部分的材料看来是很可靠的,不过和早先海外发表的有关文章和书籍所披露的材料相比,《第四代》并未提供多少新内容。

第二方面是描述人际关系,描述第四代中每一个人和江泽民、朱镕基、李鹏以及和第四代其它成员的关系,顺便也描述了各自的性格特征。这一部分的描写很有意思。这层人际关系外人通常无从得知,也不会载之于什么文件档案,不是圈子内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只不过作者对这些关系的描述缺少深度。

第三方面是介绍对内政外交的见解和主张。这部分内容照说最重要,所谓“内部文件”或“秘密档案”大概也主要集中在这部分。但是很可惜,这部分内容不但读起来最乏味,而且其中的信息量也最少。除了李瑞环的语言略有个性外,其它人都是打官腔,和他们的见诸媒体的公开言论没有什么不同,彼此的观点也看不出有什么重大差别。谁要想从这本“秘密档案”中找到什么在公开材料中找不到的观点和主张乃至思想倾向,多半是会失望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介绍第四代对内政外交的见解和主张时,宗海仁极少提及他们对“六四”、工潮和农民抗争、知识界的自由化思潮、异议人士的活动和民主党事件以及法轮功等问题的观点。只有对罗干的有关看法或主张介绍得稍多一点,其余几位几乎没有提及。我疑心是宗海仁有意回避遮掩,因为他力图使第四代给外界(主要是给西方)一个好印象。想来在讲到这些问题时,第四代领导人们发表的观点是不会令人满意的。

三、江胡之间与胡曾之间

我以为在中共目前的权力格局中暗含著两个矛盾,一是江胡的矛盾,一是胡曾的矛盾。

毕竟,江胡的关系不同于邓江的关系。江是邓指定的,因此邓对江的态度是能支持就支持,能不换就不换。九二年南巡前后,邓对江很不满意,最后江却能化险为夷,其间固然有曾庆红的政治手腕,但也和邓在主观上对江这位他自己指定或认可的第三个接班人不愿意再撤换的心理有关。胡不是江指定的,江对胡的态度大概是能不支持就不支持,能换就换。如果上述邓江之事发生在江胡之间,那江还不趁机把胡给换了?

胡锦涛与曾庆红的矛盾也是明显的。在《第四代》一书的作者宗海仁这样写道:“到目前为止,曾一直被认为是胡锦涛执政的最大威胁,甚至可能取代胡锦涛。不可否认,曾庆红确胸怀大志,但他几乎不可能取胡而代之,原因是曾庆红无机可寻。首先是胡锦涛不会不改革,第二是胡锦涛比曾庆红获得更多的民意支持,第三是胡锦涛比曾庆红年轻三岁。这一切决定了曾庆红极可能充当乔石的角色,只是可能比乔石发挥得更出色一些。”但是,《第四代》也承认:“如果真的出现胡锦涛执政能力不佳的状况,中共十六大产生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将会推举曾庆红为新的最高领导人”。

然而从目前的政治格局来看,胡锦涛很可能“执政能力不佳”,背后有江泽民监视,周围有江派人马掣肘,胡锦涛处在内外夹攻之中,能有多少自己的空间?再说,十六大并没有解决如何确立总书记的程序问题,胡锦涛是邓小平所谓“第二代”隔代指定的,那么接下来十七大的总书记该如何确立?眼下谁都说不清。很可能是由这一届政治局常委会确定,而其中江派人马又占多数,如此说来,曾庆红取代胡锦涛的可能性不可低估。就算胡锦涛在十六届任期之内找不出理由挤下去,到了十七大总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好机会。

胡锦涛不会对自己的处境没有感觉。尽管到目前为止,胡对江和曾都百依百顺,但是连宗海仁也承认,“谁能保证,胡锦涛不会变成1992年春季的那个江泽民?当时的江泽民正图谋报杨氏兄弟对他夹击的一箭之仇,胡锦涛有朝一日也许也会记起江泽民曾庆红对他的夹击”。

四、第四代会启动民主进程吗?

诚如黎安友和Bruce Gilley所言,从《第四代》披露的材料,我们看不出其中有谁象是戈尔巴乔夫。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戈尔巴乔夫成为戈尔巴乔夫之前,又有谁知道他是戈尔巴乔夫呢?

《第四代》?□野y话很是突兀。作者说:“如果给曾庆红适当的政治活动空间,他会公开平反六四,会开放党禁报禁”。我不知作者此说的根据何在。在介绍第四代领导人对各种重大政治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时,宗海仁一般都引用他们的对外发言和内部讲话为根据,但上面这段话却没有给出任何出处或其它根据。

假定曾庆红在私下确实讲过这种话,问题是它有多大意义呢?我也听几位“自由化”的朋友说起曾庆红在私下对他们的友好表示,我不怀疑这些朋友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然而我不敢由此引出进一步的结论。我认为这和曾庆红的特殊身份有关。正因为曾庆红是江泽民的心腹,倍受信任,所以他在私下讲些“出格”的话不会遭到猜忌;别人要这么讲就会惹麻烦了。又正因为曾庆红只是江泽民的高参,本人并未主政,这就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我宁可认为胡、曾都是机会主义者。如黎安友和Bruce Gilley所言,一旦出现经济危机、政治僵峙和国际压力同时并发,他们有可能做出惊人之举。但问题是,如果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老路上走得太远,到后来他们手中还有多少牌可打?卞悟在“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二十一世纪》2002年八月号,香港中文大学)一文中道:如果在眼下经济高速增长的形势下感觉不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等到经济发展的活跃阶段过去(毕竟任何经济都不能永远超常增长),那时许多原先被高速增长掩盖著的矛盾就会爆发出来,形成我们在印尼“苏哈托繁荣”之后看到的“危机激发的迟来之民主”。在印尼以这种方式启动民主所经历的混乱,人们都看见了。然而要知道印尼毕竟还不是经济转型的国家,那?□G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在性质上都不能和当今的中国相比。具体而言,中国如果等到公共资产不明不白地“流失”完毕后再来搞民主化,长期被说成是“公有资产”主人的公众一旦有了知情权、监督权乃至政府命运决定权时,却发现他们那一份资产已被抢光偷光,那时的中国将出现怎样的局面?


《第四代》(中文),作者:宗海仁,共566页,香港明镜出版社,2002年11月。

《中国的新统治者》(英文 China's New Rulers),作者:黎安友、Bruce Gilley,共237页,纽约书评出版,2002年11月。

《人与人权》 www.renyurenquan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12/13/24260.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