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廣州驚現「免費送房」中國啥事都事與願違
 
只給少數人看
【人民報消息】最近,一些自媒體說,廣州驚現中年男子免費送婚房。 假如這事是真的,那這個男子真的挺慘。 他2019年花90萬在廣州荔灣灣長壽東路247號買了一套30平米的房子,總價90萬,他付了首付。房子基本沒怎麼裝修,可以說是大眾輿論眼裡典型的「剛需」。到今年,他已經還了6年月供了。 本來這套房子是打算結婚用的,結果,今年5月,他女朋友又和他分手了。雪上加霜的是,大環境不好,行業不好做,他的收入斷崖式下降。 他對這樣的日子,看不到希望,所以想把這套房子免費送給想要的人,只要對方還剩下的55萬月供就行。首付、6年月供近40萬,他都當「沉沒成本」了。「沉沒成本」不是我加給他的,是他自己知道這個概念。 不太清楚此事是真是假,不過,自媒體倒是把房子內部和產證都亮出來了,看起來很像真的。 其實去年媒體就已經報道過不少地方「免費送房」的新聞。 不知道你看了這個案例,會怎麼想? 多年來,大眾輿論一直呼籲嚴厲打下來房價。太多的人們認為,只要把房價打下來了,「剛需」人群就買得起房了。 可現在呢?房價確實打下來了,但「剛需」人群不但不買房,還被迫賣房!甚至被迫「免費送房」給別人! 這就是經濟學上常說的「事與願違」:行政調控的結果與宣稱的目的總是截然相反。 如果目的是讓「剛需」賣得起房,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改革土地體制,實現市場化供地,如此,房子供給大,城市化大發展,人們搞錢容易,「剛需」人群自然買房更容易。 可大眾卻要求採用行政調控的做法,結果就是事與願違。 為什麼房價打下來了,「剛需」人群反倒被迫賣房? 因為行政管制削減了房子的價值,這使得現金緊張的「剛需」人群更加不願意持有房子。另外,地產下行帶動經濟下行,「剛需」人群搞錢的前景更加不明朗,所以被迫「免費送房」給別人。 類似的事與願違的例子,這些年老在發生。 我有個朋友,是個小企業老闆。他這個行當,如果能搞到風險投資,是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他還經常舉同學、朋友拉到風險投資,沒幾年就上市的例子。 前幾年,他跟著輿論喊「一鯨落萬物生」,痛斥互聯網巨頭「不搞芯片,眼裡只盯著賣菜的生意」。 我說:「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互聯網巨頭受錘,你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他說:「那怎麼可能呢?打它們,跟我們中小企業有什麼關係?」 前些天他也有點醒過味來了,自己在那說:「印了這麼多錢,但大家都感覺沒錢,錢去哪了?因為企業信心不足,風險投資不活躍,所以大家都沒錢。」 我跟他說:「你有沒有想過,風險投資為啥不活躍?因為風險投資去組織資金投資你,是希望你能夠做大。如果做大就會被打,風險投資當然就懶得搞了。」 前些年喊「一鯨落萬物生」的,有不少人是中小企業老闆。他們想的是,倒下一鯨,不就給他們這些中小企業家騰出機會來了嗎?那是多麼美好、多麼欣欣向榮的景象啊。 他們沒想到的是,風險投資怕了、縮了,他們中小企業更沒機會了,這個就叫事與願違。 房地產遭受連續重擊的時候,你說飯店老闆們是不是心中暗喜自己可以買便宜房子了?我相信肯定有不少老闆這樣想。誰知道缺了房地產行業的消費力,飯店瞬間生意蕭條,老闆們別說買便宜房子了,能保住店就不錯了,這又是事與願違。 經濟學反覆說,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非市場的做法,總是事與願違、事與願違、事與願違。可能有局部、少數人可以從非市場的做法中獲利,但大部分人只能收穫事與願違。 可惜得很,哪怕事與願違的例子已經數不勝數,但人們打死都不相信干預竟然會事與願違。 仿佛有一群塞壬海妖,在人們耳邊唱著干預之歌,使得人們沉醉其中,無法自拔。 來源:中國數字時代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9/6/92216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2025年9月6日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