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四十九年非(图)
 
蘧伯玉时时以内省为念,内省而知「非」,从而改过迁善。

【人民报消息】「四十九年非」典故的主角叫蘧伯玉(名瑗,蘧为氏,姬为姓,伯玉为字),春秋卫国人,和孔子同一时代的人物。《淮南子》说蘧伯玉五十岁知自己过去四十九年非。 蘧伯玉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就从春秋时代的一个晚上说起。那天夜里,卫灵公和夫人还在谈天未眠。四下寂静中,他们听到一阵车声辚辚,从远趋近,一辆车子正朝向王宫这边驶来,到了宫门外瞭望的楼台前,车声停了一会儿才又响起,这时车已经进了宫阙了。 卫灵公问夫人:「知道是谁吗?」 夫人答说:「此人一定是蘧伯玉。」 卫灵公说:「何以知道?」 夫人说:「臣妾听闻蘧伯玉遵礼合节,过公门则下车、见君主之马则抚式(车上之横木),表示崇敬之意。据臣妾的认识,世上的忠臣与孝子们,不会特地在人前装模作样标榜礼仪,也不会在人看不见的暗处违反道德准则。蘧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呀!仁而有智,事事诚敬,这样的人即使在昏暗不明的地方也不会废礼的,所以我知道是他。」 卫灵公派人去看个究竟,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这样的仁德君子能以德化邦,《淮南子》说他「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泰族训》)。 晋国的公卿赵简子一度想要攻打卫国,但有人提醒他说卫国有蘧伯玉为政,于是赵简子就放弃了。 《淮南子.原道训》有蘧伯玉「四十九年非」的名说,说他日日月月都谨慎内省己身的过失,善于忏悔迁善,今年悟到去年作的是错的,每年忏悔改过,「岁岁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论语.宪问》中有一段相应的记载。蘧伯玉曾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问他说:「蘧先生最近在做些什么呢?」 使者答:「他想减少错误,但还没做到。」 使者离开以后,孔子间接赞赏蘧伯玉力求寡过的努力。 可见蘧伯玉时时以内省为念,内省而知「非」,从而改过迁善。他的仁德是透过后天日积月累的修行而来的。宋代苏轼也向蘧伯玉的内省改非看齐:蘧瑗知非我所师(《次韵曹九章见赠》)。 后代以「蘧瑗知非」比喻人不断反省,改过迁善,重新做起的意思,「四十九年非」也成了有名的文化典故。△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4/8/70683.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