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另外空间偶露真容 蜃景入世成奇观(图)
 
2020年12月23日发表
 
北美的莫哈维沙漠在春天出现的蜃景。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梁仲亮综合报导)海市蜃楼,又称海市、蜃楼、蜃景等,它是另外空间的真实景观偶尔展现给世人看,虽然只是难得的一瞥,但却留给人一个追寻真相的契机。 现代中外「海市」奇景 根据媒体报导,1988年山东蓬莱出现的蜃景,堪称海市蜃楼奇观之最。整个蜃景时间长达6小时,是目前蜃景持续时间最长,画面最清晰,规模最大的一次,景象之奇妙,令万名市民游客称奇。很多人称,他们从中看到了天人天马走动穿梭,繁华的城市美景。 1954年,在爱琴海上空出现了蜃景。据说,有数千人目击奇观,蜃楼中出现古代战士的身影,有维京海盗。然而他们看到的景象,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对应的场景,蜃景为人留下不解的迷团。 在中国古代有不少记载,留下对海市蜃楼的直接描绘,不仅是静态的画面,也有动态的人物,甚至还能「折射」出声音呢。 蜃景奇观:金光四射的佛塔 清朝时期,山西平遥县有一个陶商,贩货到巴里坤(新疆维吾尔东北部,新疆与蒙古国边境县),途中经过西海(今新疆博斯腾湖)。这天刚刚下过一场雨,天刚刚转晴。只见水面上笼罩着厚厚的云雾,山峦渐渐消失了。陶商喜爱这空蒙的画面,于是暂时在一棵树下休息。 一会儿,云雾消散,隐隐显现出两座山,并排耸立着,两山之间横贯着一抹云气,犹如洁白的丝练。 随着云气渐渐宽阔,忽然显现出一座佛塔,一派金光四射的景象,瞬间高出云表。陶商饶有兴致地数了一下,塔高十三层。如虹般的云彩,绚丽无比,围绕着佛塔,又显现出楼阁,千层万迭,都如同五彩的玻璃。若隐若现,瞬息变化。 陶商是个市井之辈,起初并不知那是海市蜃楼,见到这般奇特壮丽的景象,着实惊诧不已。过了一会儿,楼阁和佛塔,逐渐敛缩。 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掀起巨大的波浪,楼阁佛塔,被大风片片吹散,犹如碎裂的丝锦,瞬间蜃景就消失了。陶商冒着大风前行,来到营中,询问当地的土著,方知所见乃是海市蜃楼。 《梦溪笔谈》:登州蜃景 动态有声 北宋时期,《梦溪笔谈》记载了许多神秘现象,其中包括蜃景。书中记载登州海上常会出现海市景观,从蜃景中传来清晰的声音。 登州海上,时常出现云气,人们可以看到海天出现的景象,诸如宫殿、亭台楼观、城墙,还有活动的人物、车马,以及仪仗队。这些景象清晰,人们见之历历在目。有人说:「这是由蛟龙之气所形成。」不过《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因北宋大臣欧阳修曾经出使河北,途径高唐县,夜宿驿站馆舍。他表示,夜里他听到鬼神从空中经过的声音,还听到车马声、人畜声,每一种声音他都听得清清楚楚。 沈括听说后,去访问高唐当地的老人,老人告诉他说:「二十年前,类似的景象白天在县城里出现过,人们也都能清楚地看见人和物。」当地人称其为「海市」,与登州的海市景观大致相同。 从这段记载看,沈括认为海市蜃楼不仅只是静态的画面,还有动态的景象,还能听到声音。这些记载也在说明,蜃景并非幻象。在其它的一些记载中,还出现蜃景乱入,让人误以为是敌人入侵呢! 「蜃景」乱入 误以为敌情 明思宗天启四年(1624年),袁可立任职抚军。5月21日这天,他登上官署楼,推开窗户远眺北方,一面饮酒,一面赏景。忽然,他看见浩渺烟波中出现了几十艘艨艟(古代战舰名),扬帆而来,各船均站着兵士,盔甲光亮耀眼,红色的大旗遮天蔽日。 众人看着眼前的景象,彼此相顾错愕。袁可立急忙推掉酒席,赶紧指挥城守军队御敌。然而,那些船将要抵达岸边时,却忽然一下全都不见了。这时才知,原来是海市蜃景。袁可立诗兴大发,写下名篇《观海市诗》。 清朝刘献廷于《广阳杂记》中,引用莱阳董樵之说,某天,登州出现蜃景,人们看见上百艘战舰,旌旗飘扬,仪仗森然,还伴随着金鼓声。但是一会儿,就消失了。 崇祯三年,又有一次董樵去登州,知府肖鱼主持小试(童子试),恰逢门吏来报,出现了海市。原来当地的习俗,出现海市,必要击鼓报官。于是肖鱼带着一群童子前去观看。 看见北门外的长山忽然陷在蜃景中,犹如城门一样。而水从里面涌出,越涌越沸腾,将长山一分为二。据那些出海的人说,他们从海中望着岸边,也看到蜃景中的楼台亭观和人物,和岸上的人们看见的一样。 如何能够进入海市蜃楼的美妙世界 那么海市蜃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海市蜃楼是我们人给它起的名字,意思是虚无缥缈的景象。其实它是真实存在的世界,只不过没有在我们地球上,而是在离我们人类最近的另外空间,所以人不可能在地球上找到它们。 有报导称,有人在海上看到那些美好的世界,就驾船去追寻,无论追寻多久都是徒劳。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进入那些美妙的世界,那就是修炼正法,升华道德。(参考数据:《夜谭随录》、《梦溪笔谈》)(部份内容引自宋宝蓝的文章《另外空间偶露真容?蜃景「乱入」成奇观》)△

 
分享:
 
人气:57,736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