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焚燬名冊保千人 子孫福報不斷(圖)
 
杜若
 
2019年8月23日發表
 
季芝昌像。

【人民報消息】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季麟擔任鉅鹿(今邢臺)縣令。他爲官仁慈,施惠於民,受到百姓愛戴。後來,地方傳言教匪鬧事,季麟正在嚴加拘捕,直隸總督突然一道飛書上奏朝廷。 當皇上派出欽差重臣查辦此案時,季麟已經擒獲賊首,並搜出兩本名冊。季麟細細尋訪查問,發現並不是青蓮教、白蓮教等教匪,只不過是一些人有意裝神弄鬼恐嚇百姓,藉機搜斂錢財罷了,並沒有反叛清廷之事。 季麟查閱名冊,發現鄉紳富戶等良民佔了一半多。他一連思考了幾天,來到州郡向太守彙報教匪情況。 季麟說:「這些人雖然名爲教匪,卻不是真正的教匪,收繳的名冊上列有二千多人,都是良民。他們一時受人愚惑,懼怕福禍之說,所以與教匪有所交往。名冊上列下的良民名字,並不是爲了跟隨教匪爲非作歹。如果欽差大臣到了,將名冊報呈,一定會依此逐一捉拿審問,縱使有人倖免釋放,但這二千多人的家也會破落。」 於是太守問季麟:「你想怎麼做?」 季麟回答:「以我的愚見,焚燬名冊,只法辦爲首的幾人就可以。」 太守贊同他的做法,說:「這樣一來最好,然而你會因此遭受大災,而且不止會被革職,說不定還會有其它災禍。」太守請他三思而後行。 季麟說:「我早有深思熟慮,縱然我一人獲罪遭殃,然而能保護二千多人安然無恙,我又有什麼好害怕而不敢爲之的呢?」 太守說:「既然你想這麼做,就好好去做吧。不要令後人嘲諷你太愚拙。」 季麟回到官署,就把名冊扔到火裏,燒得一乾二淨。此舉令官署的人都感到震驚。 當欽差大臣抵達後,將首犯審訊完畢,即向縣令索要名冊。季麟如實稟報,說:「我都已經查明了,名冊所列之人都是良民。留着名冊只會連累更多的人,所以我已將其燒燬了。」 欽差大臣一聽大怒,然而名冊已經沒有了,繼續審查也無意義,只得如實上報朝廷。結果,季麟被革去官職,還被髮配到新疆伊犁去效力贖罪。 啓程之日,季麟坦然而行。有人憐憫他,也有人嘲諷他,認爲他太傻了。季麟絲毫沒有怨言,最終死於新疆戍所。 季麟死後不到十年,他的兒子季芝昌於會考中進士及第,獲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爲翰林院編修。此後官運步步高昇,後擔任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官至閩浙總督。 這期間,還發生一樁趣聞。道光十二年,季芝昌獲會考一等,名列第三。不久,大考中他又獲得第三,擢升爲侍讀。道光十九年,季芝昌又於大考中獲得第三名,升爲詹事府少詹事。他具折入謝,道光皇帝召見,對他說:「你的卷子原本定爲第一,朕不知爲何就移置第三,不過第一不如第三巧,正好和上次名次一樣。」 因爲三次朝中考試均得第三,三三得九,也正應了季芝昌的字「仙九」的「九」字。因此季芝昌以詩記恩曰:「九重知已溫言逮,三度同符盛事傳。」 出身於名門望族的陳其元,於《庸閒齋筆記》中這樣評價季麟救人之事,「誰說天道無知,善因果報不足爲信?」季家顯貴正是祖上救人,蔭福子孫的善報啊! (參考數據:《庸閒齋筆記》、《清史稿》、《郎潛紀聞初筆》)△

 
分享:
 
人氣:24,64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