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決安理會譴責敘利亞決議的背後(圖)
 
楊寧
 
2012年2月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由於敘利亞持續發生屠殺事件,聯合國安理會於日前提出了譴責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對本國人民將近一年的鎮壓並呼籲阿薩德下臺的決議草案。該決議草案並沒有提到對敘利亞實施制裁、武器禁運或軍事幹預等內容。然而,儘管安理會13個成員國投了贊成票,但卻遭到了中共和俄羅斯的否決,導致決議無法通過。這是中共和俄羅斯繼去年10月否決譴責敘利亞暴行的安理會決議後,再一次就此問題行使否決權。

就在2月4日投票結束後,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表示譴責,稱安理會失去了一次幫助結束這場危機的一致行動的機會。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賴斯稱這樣的行爲讓人「厭惡」、「可恥」;英國駐聯合國大使馬克-格蘭特則認爲俄中「背離了阿拉伯世界,支持暴政而不是敘利亞人民的合法願望。沒有擔負起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責任」;法國駐聯合國大使傑拉德-阿羅德稱「歷史會嚴厲審判那些不支持阿拉伯聯盟計劃、且與屠殺自己人民的政權爲伍的人」。

對於否決該決議的理由,中共當局駐聯合國代表稱「片面向敘利亞政府施壓,預斷對話的結果,或強加任何解決方案都無助於敘利亞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導致局勢進一步複雜化」;俄羅斯則表示「呼籲改變政權、推動反對派奪權,助長武裝鬥爭的手段,破壞了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的機會」。

顯而易見,否決決議草案使負有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責任的安理會並沒有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反而導致: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可以繼續「合理合法」地鎮壓反抗自己的敘利亞人民,可以讓血腥繼續瀰漫全國,敘利亞人民的血將流的越來越多;而國際社會因爲缺乏聯合國的授權,也無法採取有效的合法的行動,阻止屠殺的繼續。而這當然是國內抗爭此起彼伏的俄羅斯和中共當局所樂見的結局。

中共當局爲何在此前制裁利比亞的問題上投了棄權票,而此番在敘利亞問題上不惜選擇與國際社會作對?從表面的原因看,中共與敘利亞的關係遠遠好過其與利比亞的關係。當中共屢遭西方詬病時,阿薩德政權始終選擇支持,而不像卡扎菲那樣時常「噁心」中共一下。比如2008年中共針對西藏的示威活動大開殺戒時,比如在臺灣問題上,阿薩德或表示聲援或表示支持。此外,中共是敘利亞的主要貿易伙伴。2009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2億美元,幾乎全部貿易額都來自中國大陸對敘利亞的出口。

從深層次的原因看,中共實際上更擔心阿拉伯「顏色革命」再度在同屬亞洲的敘利亞上演,並導致獨裁政權下臺,進而影響伊朗局勢,從而導致四面楚歌的自己被人民推翻。事實上,當初在利比亞問題上投棄權票,中共也是不情不願的,但爲情勢驅使,爲了使自己不陷入孤立而只好放棄了一丘之貉的「老朋友」。之後利比亞局勢的迅即變化和卡扎菲的死狀無疑令中共高層震驚、恐懼不已,也許,他們從來沒想到卡扎菲是如此不堪一擊。想到失去的一個個老朋友,怎不令中共有兔死狐悲之感?是以,在敘利亞問題上,中共當然是希望能爲之多擋一時是一時。

有意思的是,在中共否決安理會決議草案的同一天,美國國會參議員麥凱恩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安全政策會談上中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國將「無法避免阿拉伯之春的到來」,「因爲有這種設備的存在(掏出手機)」。

麥凱恩道出了中共最深的憂慮,即擔心政權不保,尤其今年面臨着交班之際,任何國際國內的風吹草動都會讓中共領導層思慮多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1月份曾發表了題爲《動盪的中國,危險的一年》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共在玩「擊鼓傳花」,不過傳遞的是定時炸彈。在作者看來,中共正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問題,不僅有內憂而且有外患,罷工浪潮更是此起彼伏。而經濟前景不佳的情況和社羣網站媒體的激增,也讓中國內部的抗議更爲常見,也更爲衆人所知。

是以,目前中共不惜任何手段維穩,甚至不惜在國際上放棄自己的顏面。且不說中共這一段時間裏加強了對異議人士的監控、判刑以及對網絡的控制變本加厲,單說近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中共不僅阻止其訪問《南方週末》報社,而且亦阻止其與律師莫少平的會面。中共的這副缺乏自信、無賴的嘴臉爲國際正常社會所不齒。而此次在敘利亞問題上,中共當局的所爲再次讓國際社會所不滿。試問:有哪一個秉持正義的國家,有哪一個正直之人願意與屠殺自己人民的政權爲伍呢?而一個願意與屠殺自己人民的政權爲伍的國家、個人到底是怎樣的國家和個人呢?

那麼,敘利亞問題會因俄中的反對而走向何方?筆者認爲,阿盟和西方國家還會盡力斡旋,並同時尋求更大範圍的經濟制裁。此外,同樣國內爆發大規模抗議的俄羅斯是否會因敘利亞問題讓自己陷入孤立,還有待觀察。由於俄羅斯是敘利亞武器的重要出口國,如何使自己博得最大好處當然是俄羅斯的考慮。如果俄羅斯單方面提出的結束敘利亞流血衝突的建議不被阿薩德所接受,俄羅斯在新一輪安理會的投票中很可能投棄權票,那時中共再度爲情勢驅使被迫放棄阿薩德,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只是中共高層傷心難過之餘,倒真要好好考慮一下自己的下場了。

 
分享:
 
人氣:17,57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