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中國的通貨膨脹已全面惡化,物價上漲從食品開始擴散,波及衣食住行各方面。中央銀行情急之下,在十天內兩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於事無補。 食品類持續上漲 十月份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達4.6%,超過3%警戒線1.6個百分點。當時研究人士就普遍認爲,中國的通脹遠超過這個程度,十一月份將更加惡化。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上漲是十月CPI上漲的主要推手。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1%,爲CPI貢獻了74%,其中蔬菜價格漲了31%;居住類價格上漲4.9%,爲CPI貢獻了16.6%。 盛來運的話並不能完全反映實際通脹水平,但給民衆們的感覺是可信的,因爲民衆們對十月份食品價格與房產價格的上漲有着切身體會。 以往香港人到深圳採購食用品,如今風水倒轉,深圳主婦們到香港打醬油、買蘋果、買油、買鹽不再是新鮮事,儘管深圳人的最低工資水平不及香港人的1/6,目前的10元(人民幣,下同)錢在深圳只能買三個蘋果,但在香港卻可以買五個。 遠在河南洛陽郊區的農民也感覺到通脹的壓力,我的朋友前幾天想改善生活買燒鴨詢價24元,去買時已漲到26元,想還個價老闆稱準備漲到28元,原材料貴了。 國家發改委價格檢測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北京、上海、重慶等36個大中城市十月份的31種食品價格中,有24種加價。牛羊肉和雞肉價持續小幅上漲,食用油和蔬菜價格上漲最爲明顯,青瓜、番茄、油菜等15種蔬菜平均零售價格九月上漲 10.1%。 房價不停攀高 對於住的,安徽淮北的柯老師感到困惑:「國家既然出臺政策,房價怎麼還在漲?上個月3,600元,這個月3,800元。我就想買個房子。」顯然,二三線城市的房價還在補漲,地方政府依靠樓市彌補財政的現狀沒有改變。統計顯示,一線城市廣州房價也無懼調控,十區一手住宅均價突破15,000元大關,創下歷史新高,同比上升49.6%,環比上升29.8%。 國家統計局數據,十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上漲0.2%,同比漲幅爲8.6%。 棉花與油價節節上升 衣食住行,是大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如果說十月份食與住是CPI上漲的主要推手,那麼十一月份,衣與行或將成另一CPI貢獻的力量。 最近,棉花的漲價被戲稱爲「棉花掌」。中國的棉花從十月初的22,684元/噸跳漲到2010年11月1日27,066元/噸,最近更是突破3萬元大關,相比去年價格瘋漲一倍多。儘管從棉花到衣服還有着一段距離,但價格的傳導效應並不慢,在溫州,一條圍巾從去年的十幾元漲到今年二十幾元,單衣漲幅在50 元~100元不等,價格比去年高20%~35%。目前在廣州,百元以下已經很難買到一件像樣的襯衣。 除了衣服,包括毛巾、內衣、床單等在內的針織品也都漲價,幅度在15%到20%左右。 行的方面,10月26日,發改委上調成品油價格,中國汽油價格上調230元/噸,柴油價格上調220元/噸。油價的上升使民衆的出行成本提高。多家航空公司調高航線燃油附加費,從10月27日起調整國內航線燃油附加費徵收標準,其中800公里以上每位旅客每段航程由40元上調到70元,800公里(含)以下每位旅客每段航程由20元上調到40元,加價幅度從75%至100%不等。旅遊公司各條旅遊線路的報價也隱性上漲。 此外,柴油荒蔓延,高速路堵車排長龍加油等現象屢見報導,調運物品的運輸面臨的不僅是成本問題。 顯而易見,物價上漲已經從食品開始擴散,波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如果此時中共某位官員還說這是局部性通脹、結構性通脹,那是惑衆的妖言,信者是太傻。全局性通脹是毋庸置疑的。 提高存準率杯水車薪 央行於11月19日宣佈將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是在十日內連續兩次提高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只是當通脹老虎已出籠時,臨時應急頻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爲時已晚。相較於流通中龐大的超量貨幣發行,此時的貨幣緊縮不過杯水車薪。 央行的數據顯示,今年九月末,廣義貨幣餘額已經達到69.4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前三季度GDP達26.9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5萬億元。 而對於能夠更直接影響到企業借貸成本抑制經濟增長的利率,中央銀行並沒有調整。房地產業作爲中國經濟的支柱行業,一個龐大的泡沫行業,更是不堪利率提升的衝擊。顯然,北京當局並不想通過解決泡沫經濟增長來真正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其結果是:全國的普通人家面對持續惡化的通脹,將不得不以犧牲工資和一生儲蓄的實際購買力,來爲所謂改革三十多年來的快速經濟增長以及讓少部份人先富起來的政策買單。 有網民計算,中共超發了如此多的錢,算在每個人頭上差不多應該超過20,000元,但他並沒有收到這個紅包,誰偷了他的20,000元?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十一月初表示,爲應對物價上漲,若(北京)出現連續三個月生活消費品價格均超過上年同期15%,將向北京市低收入居民發放臨時補貼,每月20元。 20元,在大城市不過兩、三個盒飯而已。而一生的儲蓄,天天在通脹下縮水,情何以堪?! 轉自【新紀元週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