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國宮廷舞(五):大唐時期(下)
 
茹之
 
2007年5月2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除了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之外,唐代宮廷舞蹈還有「健舞」和「軟舞」之分。健舞即指武舞,軟舞則指文舞又稱。唐人崔令欽《教坊記》雲:「垂手羅、回波樂、蘭陵王、春鶯、半社、渠借席、鳥夜啼之屬,謂之軟舞。阿遼、柘枝、黃、拂林、大渭州、達摩之屬,謂之健舞。」據統計,唐代健舞有11個,軟舞有13個。

健舞代表性的舞蹈是《劍器舞》、《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

《劍器舞》動作健美,氣勢磅礴,具有武術的特點。唐代以公孫大娘舞劍器最好,唐著名詩人杜甫的詩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記載了公孫大娘舞劍時的情景:「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爲之久低昂。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羣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其雄壯的氣勢躍然紙上。

《胡旋舞》來自於西域的康居國,舞女是在天寶末年獻給唐皇的。爲什麼叫胡旋舞呢?據說是因爲這種舞蹈節拍鮮明,奔騰歡快,而且多旋轉蹬踏,故名胡旋。唐《通典》卷146曰:「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胡旋舞的伴奏樂器以鼓爲主。在弦鼓聲響起的同時,胡旋女雙袖舉起迅速起舞,「迴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意即象雪花一樣在空中飄搖,象蓬草一樣迎風飛舞,來回的旋轉根本不知疲倦,轉啊轉啊,轉了無數個圈都沒有停止。此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意即連飛奔的車輪都覺的比她慢,連急速的旋風也稍加遜色。在飛旋的舞蹈中,觀衆已經是「萬過其誰辨始終,四座安能分背面」,連觀者也眼花繚亂,分不清楚胡旋女的臉和背了。在新疆龜茲和敦煌的石窟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象,她們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綵帶飄逸,裙襬旋爲弧形,十分美麗。

胡旋舞從西域傳入中原後,成爲當時最受人們喜愛的舞蹈之一,大約五十年的時間盛行不衰。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寵臣胡人安祿山最擅長舞胡旋,據說楊貴妃跳的胡旋舞變化多端,令玄宗爲之傾倒。胡旋舞男女都可以跳。有獨舞,也有三、四人舞。不過,唐朝漢人女子能跳胡旋舞,漢人男子中有身份的人一般不跳胡旋。《胡騰舞》完全是男性舞蹈,它體現了男子豪放、粗獷的性格。爲什麼叫胡騰舞呢?大概是因爲該舞蹈以跳躍見長,以急促多變的騰踏舞步爲主,故名「胡騰」。胡騰舞的動作主要在腿部。古代西域舞蹈強調使用的舞步種類繁多,如移步、蹉步、碎步、踏步、跺步、以及各種跳躍步等。

《柘枝舞》也是來自於西域的舞蹈,特徵是矯捷婀娜、變化豐富、腰柔體輕、熱烈明快,後來還出現了專門的柘枝舞伎。 不過,後來的《柘枝舞》開始向軟舞轉變。

軟舞代表性的舞蹈有《綠腰舞》和《春鶯囀》。

唐代《樂府雜錄》記載:「《綠腰》,軟舞曲也。」其本名《錄要》或《六麼》。據說在德宗貞元年間,有樂工獻上新編樂曲,德宗甚爲喜愛,但覺的曲調過長,便下令將其中精華部分萃取出來,即「錄出要者,因以爲名」,而不知爲何變爲《綠腰》或《六麼》,大概爲別名。

樂曲《綠腰》出來後,流傳很廣,白居易《楊柳枝》雲:「《六幺》、《水調》家家唱。」後被配以舞蹈,爲女子獨舞,以舞袖爲其。主要特徵。我們可以從唐代詩人李羣玉的《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一詩中大致了解舞者的舞姿、神態。詩中寫道:「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華筵九秋暮,飛袂拂雲雨。翩如蘭苕翠,婉如游龍舉。越豔罷前溪,吳姬停白紵。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迴蓮破浪,凌亂雪縈風。墜珥時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

你看,那美麗的女子,穿着長袖舞衣翩翩起舞。在舞蹈初起時,舞姿舒緩且富於變化,象翠鳥,象游龍,輕盈無比。她雙袖飛舞,如雪縈風,低迴處猶如破浪出水的蓮花。在舞蹈快結束時,節奏由慢到快,佩飾搖動,衣襟也隨之飄起,似乘風而去,追逐那驚飛的鴻鳥。

宋代,《綠腰》曲舞依然流行。宋代文人歐陽修有「貪看六麼花十八」的詩句。

《春鶯囀》的「囀」的意思是美妙的歌聲。根據唐代《教坊記》記載,高宗「嘗晨坐,聞鶯聲,命歌工白明達寫之爲《春鶯囀》,後亦爲舞曲。」白明達是當時龜茲(今新疆庫車)很有名的音樂家,因此所作樂曲有龜茲風格。詩人元稹《法曲》一詩中所描寫的就證實了該曲爲胡曲,即少數民族的曲調。詩曰:「自從胡騎起煙塵,毛耄腥羶滿鹹洛。女爲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火鳳聲沈多咽絕,春鶯囀罷長蕭索。」《火鳳》是北魏流傳下來的舞曲,而《春鶯囀》是唐代的創作。

關於《春鶯囀》舞蹈的形態,目前尚沒有找到詳細的記載。唐人張佑有《春鶯囀》一詩,「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描寫了宮中表演該歌舞的情態。

唐代大麴,又稱「法曲」,屬宴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麴是一種綜合器樂、聲樂和舞蹈的大型表演藝術,結構一般分爲三部分:(一)散序,以器樂演奏爲主;(二)中序(拍序、歌頭),以歌唱爲主;(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爲主。著名的大麴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蓮》、《玉樹後庭花》等。

《霓裳羽衣曲》主要描繪的是唐玄宗在月宮見到仙女的故事,因此舞蹈也力求體現出仙女飄逸、超凡的形象;此外,舞蹈的服裝也充滿了仙意,「案前舞者顏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據說,該舞曲和舞蹈深受人們的喜愛,流傳達數百年之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稱讚此舞:「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唐代還有表演特定人物和情節的歌舞戲、百戲,它們是民間俗樂舞,通常出現在宮廷的節日和娛樂活動中。著名的歌舞戲,有《大面》(《蘭陵王入陣曲》)、《撥頭》、《踏搖娘》等。

《大面》又稱爲《蘭陵王入陣曲》,出自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不僅有才、英武而且相貌俊朗,常帶着假面具來迎敵。舞者帶着假面具,模仿蘭陵王指揮戰鬥之容,歌頌其戰績。此舞久演不衰。

《撥頭》出自西域。主要表現一個胡人爲猛獸所吃,其子上山求獸殺之。

《踏搖娘》,創作於隋末。隋末河內有人貌惡而嗜酒,常自號郎中,醉歸必毆其妻。其妻美色善歌,爲怨苦之辭。河朔演其曲而被之弦管,因寫其妻之容。妻悲訴,每搖頓其身,故號《踏搖娘》。

綜上所述,唐代樂舞無論從內容、形式、風格、技巧等方面不僅是集大成者,更是一個開創者。它與唐代「容納一切,融通一切」的氣魄息息相關。而且,由於唐朝大多數皇帝或崇信佛教,或崇信道教,唐朝樂舞中的崇仙舞蹈也是數量不少,代表性的舞蹈是《四方菩薩舞》、《五方獅子舞》、《天竺樂》、《雲韶樂》等。

唐朝樂舞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了最爲絢麗多姿的一頁。

******************

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詳介


誰有幸參加這個舞蹈大賽,誰有大福氣!


 
分享:
 
人氣:15,66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