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漫談中國舞:唐朝字舞《聖壽樂》
 
茹之
 
2007年5月26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唐高宗武后時期,製作了陣容龐大的字舞:《聖壽樂》。根據《舊唐書·音樂志》的描述,參與這個舞蹈的人數共一百四十人,她們頭戴金銅冠,穿着五色畫衣,用舞的行列擺成不同的字。每變一次隊形擺出一個字,總共變化了十六次,擺了十六個字,即「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年,寶祚彌昌」。

到了玄宗時期,進一步發展了字舞,除了「作字如畫」,還增加了「回身換衣」。唐朝崔令欽撰寫的《教坊記》記載:開元十一年初,製作了《聖壽樂》。舞者分別穿着五種顏色的畫衣,每件衣服的衣襟上各繡一朵團花,顏色同舞衣同。又「制純縵衫,下才及帶,若短汗衫者以籠之,所以藏繡窠也。」舞蹈開始後,舞者出場,都是縵衣舞;等到舞到第二疊,舞者當衆「從領上抽去籠衫,各懷內中」。觀者忽然看見舞者變換了衣裝,沒有不驚異的。

當時的中侍御史平冽曾作《開元字舞賦》,從中我們可以一窺其曼妙的舞姿。舞者出場,就象「八佾之羽儀繁會」,象「七盤之綺裒繽紛」,雷聲陣陣,旋轉如風,與鼉鼓的節奏非常和諧。隨之,象鸞鳥一樣迂迴,象仙鶴般玉立,在模仿鳥的行動中,排出了文字,絲毫不差,十分壯觀。緊接着,舞蹈的隊形逐漸向左右分開,如鳥兒張開了雙翼。舞者神采奕奕,「被威儀而抑抑」(莊嚴而美麗),如盛開的桃李,滿面春風。一色的羅衣,好象天空中的雲霞。就在這往來之際,一些舞者突然不見了,而衣服的更換也在倏忽之中完成。舞者先是披着硃紅和絳紫綵衣,隨即變成了綠色或大紅。組完一字,稍有停頓,又變換成另外一字。觀者無不震撼。傅仲的《舞賦》只能描繪出她們俯仰的舞態,但卻不能看出回身換衣的變化。在平冽看來,舞者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或緩或急,都合乎節奏,進退有序。

平冽認爲,「字以形言,舞以象德」是從開元時候開始的。可見,當時字舞所表達的內容是對帝王仁德的歌頌。

表演這個舞蹈需要較高的技巧。《教坊記》記載,教坊中的專業舞伎如宜春院的,訓練一天,就可以上場表演。但是象搊彈家(古代音樂教坊)的一個月也不行。因此,到了表演之日,一般讓宜春院的舞伎排在首尾,「搊彈家在行間,令學其舉手也」。

從開元時起,字舞逐漸流行。

德宗時,南詔歸唐,曾作字舞《南詔奉聖樂》。舞人十六,執羽翟,以四爲列。舞「南」字,歌《聖主無爲化》;舞「詔」字,歌《南詔朝天樂》;舞「奉」字,歌《海宇修文化》;舞「聖」字,歌《雨露覃無外》;舞「樂」字,歌《闢土丁零塞》。

此後宋、明、清代也都有字舞出現。字舞成爲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舞蹈。


******************

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詳介


誰有幸參加這個舞蹈大賽,誰有大福氣!


 
分享:
 
人氣:16,86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