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專題 › 文章: |
中國宮廷舞(二):兩漢時期
在秦短暫的統治期間,最早出現了管理俗樂舞的機構「樂府」,但它的正式形成是在西漢武帝時期。樂府中的樂舞,種類繁多,有郊祭樂舞、兵法樂舞、朝賀宴樂等;在風格上,有江南、淮南、西南等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樂舞;在形式上,有器樂演奏、吟誦歌唱、舞蹈倡優(又稱「俳優」)等表演。其成員包括來自各地的民間藝人,機構龐大。到漢哀帝即位時,樂府人員已達八百多人。西漢末年,樂府被解散。 東漢建立後,皇帝恢復了管理俗樂舞的機構,但名稱改爲「黃門鼓吹署」。文人蔡邕稱:「漢樂有四品,一是太予樂,二是雅頌樂,三是黃門鼓吹,四是短簫鐃歌。」 其次,體現在兩漢皇帝還十分推崇俗樂舞。比如西漢武帝就用俗樂舞招待來京朝拜的四夷賓客。而隨着四夷賓客的來京,少數民族舞蹈也逐漸彙集京都。東漢班固在《東都賦》中就寫道:「四夷間奏,德廣所及;僸佅兜離,罔不具集。」《五經通義》曰:「舞四夷之樂,明德澤廣被四表也。」四夷的舞蹈形式是:「東夷之樂執矛舞,西南夷之樂執羽舞,西夷之樂執戟舞,北夷之樂執幹舞(兵舞)。」此外,西域的舞蹈也在貴族中開始流行。這些少數民族舞蹈的流入並與中國宮廷中的俗樂舞交融。 漢朝的俗樂舞有武舞和文舞。武舞大氣,舞姿剛健、氣勢勇猛,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和衝擊力。比如劍舞、棍舞、刀舞、幹舞、戚舞。文舞則有長袖折腰舞、掌上舞、盤鼓舞等。其主要特點就是輕盈飄逸而且有着非常高難度的技巧。它們最終在中國宮廷舞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兩漢的雅樂舞在數量上要弱於俗樂舞。《漢書•禮樂志》記載,雅樂舞有高祖作的《武德》(後更名爲《昭德》《盛德》),高祖六年由舜《招舞》更名而來的《文始》,《五行》(本週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以及《四時》(孝文帝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昭容樂》、《禮容樂》。 上述樂舞主要是用於祭祀。比如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帝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孝武帝廟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諸帝廟皆常奏《文始》、《四時》、《五行舞》。 誰有幸參加這個舞蹈大賽,誰有大福氣!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