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拉鋸!一次蓋了帽兒的北戴河務虛會(圖)
 
林凌
 
2006年8月26日發表
 

江對胡說:你必須得聽我的!
【人民報消息】這確實是一次奇怪到頂的政治局務虛會。會議面臨的問題堆積如山,胡要求統一認識七個「不適應」。造成這些問題的「江垃圾」被點了名。會上,黨外知名人士絕大多數也認同胡錦濤觀點。那麼臊不搭眼的江澤民就在會上做深刻檢查吧,結果正相反,7月26日至28日的會務了三天虛,8月10號來了實的,出了《江澤民文選》,號召全黨全國人民把江垃圾的東西奉爲指路瞎燈。

到底是中共的林子怪,出來的江鳥、胡鳥都「各色」。

如何迎接新的挑戰

會議面臨江澤民當政十幾年來的堆積如山的問題,所以會議主題爲:如何迎接新的挑戰。

會上提出的黨內和社會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堆積如山。這裏要說噠說噠「堆積如山」這四個字,這和「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的意思相同。也就是說如山的問題都是江核心那十幾年一點一點堆積而成的。照中共現在這麼宣傳該文選看,越能折騰中國和中國老百姓的,越有資本指導中共往前衝。

動向雜誌8月刊報導,江垃圾搞出的問題羅列起來主要的有22個之多:

政治體制改革如何突破的問題;

地方主義、山頭主義、宗派活動問題;

黨內和社會監督機制問題,黨的工作人才緊缺問題;

腐敗勢頭如何遏制的問題;黨的換屆出現的主要問題;

中央方針政策貫徹、落實狀況問題;

社會道德風尚墮落的問題;

經濟發展過熱失控問題;

社會惡性突發事件上升的問題;

法制建設進展的問題;

「三農」停滯不前和土地改革的問題;

幹部家屬子女教育自律問題;

對外戰略方針、政策問題;

民主黨派團體組織發展的問題……等。

「政治體制改革如何突破的問題」羅列在22個問題之首,可見它是中共做的最不好的、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胡錦濤在講話中強調:「政治路線制訂後,關鍵就在於執政黨自身建設夠不夠格,在於中央領導班子的思想、步伐的統一程度」。這就表明中共決策層存在嚴重的分裂問題,自己還打成一鍋粥,諸侯自然四分五裂,所以各自爲政、爭地盤除異己就不奇怪了。

在會上,胡暗指江澤民說:總結起來,問題主要是人爲因素,是黨內習慣意識、落伍勢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十五屆政治局兩常委,前政協主席李瑞環和前中紀委書記尉健行都表態支持胡錦濤的論斷,並明確指出:「上一屆在政治體制改革進程上,在整頓經濟金融領域上,都留下了不少問題,給本屆黨中央造成沉重壓力。當前的問題和阻力,事實上是習慣意識和落伍勢力。」

八大花瓶依然離不開狼奶

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的這個「中央務虛會議」,擴大到江澤民、喬石、宋平、李鵬、朱鎔基、尉健行、李瑞環、李嵐清、遲浩田、張萬年、錢其琛,以及社會知名人士王光英、羅豪才、張克輝、丁石孫、許嘉珊等,共五十多人蔘加。

會議討論的體制改革問題,指的是在中共惡黨的領導下進行改革。依靠狼奶存活並不想自謀生路的,必然不希望斷奶。在這個前提下,有人提出讓惡名者「讓賢」和黨內外評選,「有利於提升黨中央的威信」。王光英、丁石孫指名賈慶林、李長春極不適應留任中央政治局班子。

胡揣着明白裝糊塗

看了胡錦濤在會上提出的,當前要統一認識的是七個「不適應」,頭腦清醒的人就會感到胡不但很可笑,而且非常可悲。

這七個「不適應」幾乎把所有的方面都涵蓋了:(一)黨的隊伍自身建設和黨的宗旨不適應;(二)新時期,黨政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羣衆的關係不適應;(三)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改革開放不適應;(四)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適應,(五)幹部隊伍素質和社會發展不適應;(六)落後的規章制度和新建立的規章制度不適應,(七)黨政幹部的價值觀和不同政治意識、價值觀不適應((按此條語意晦澀,實際上應爲中共傳統的價值觀和現代文明不適應)。

也就是說,胡錦濤明白,參加會議的人都明白,中國共產黨渾身上下、裏裏外外,沒有一塊好肉,但是卻要竭力去維護。這在清醒的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爲什麼要把自己的靈魂賣給共產黨?獨裁暴政作前提,政治改革豈不是空談?

胡錦濤應該知道自己這樣做的結果會怎樣,那就是和自己過不去,和老百姓過不去。果不其然,會上,江澤民、李嵐清等把胡錦濤提出的問題全部頂回去,理由是「胡錦濤關於習慣意識、落伍勢力的論斷,欠科學性,影響太大,會形成後遺症。」

多麼有意思,按照江澤民的說法,不是江自己的惡行在世界成爲笑柄,給中國社會遺留下不可彌補的後遺症,是胡錦濤說出問題來「造成很大自我政治上的殺傷力」,爲了不殺傷自我,江澤民說「主流和支流要明確區別」。

這次務虛會,胡錦濤什麼問題也沒有解決,提出七個「不適應」反倒被江狠咬了一口。有人說,此次胡江鬥,胡錦濤鐵定是輸的,因爲誰離共產黨的標準越近,共產黨越愛不釋手。看來是這樣的,別人的回憶錄都靠邊站,中共只給《江澤民文選》開綠燈!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42,25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