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一場前所未有的歷史鉅變正在向我們急速走來 (圖)
 
大紀元評論部
 
2005年10月1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一場前所未有的歷史鉅變,正在向我們急速走來。

去年底大紀元發表系列《九評共產黨》系列社論,人們在認識到中共的邪惡本質後,紛紛退出中共(黨、團、隊組織),開啓了一次世界歷史罕見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精神覺醒運動。

最近半年以來,每月在大紀元退黨網站公開發表聲明退出中共的人數超過60萬人,目前總數即將達到500萬。而在中國大陸,還有大量民衆將自己的退黨聲明張貼到公共場所。

涓涓細流終於匯聚成爲波瀾壯闊的洶湧大潮,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開始。

中共政權存在的意識形態基礎是仇恨,只有在仇恨氾濫的條件下,濫用暴力才能合理合法地繼續存在。因此,在共產主義破滅的今天,大陸鼓吹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才能維持仇恨的民意基礎,從而延續中共的暴力統治。

如何對待中共是常識性的選擇

關於中共,世界上或有十分分歧的看法。而如何面對所謂中國的崛起,世人也同樣衆說紛紜。實際上,觀察和分析中共,不需要非常深刻的理論和複雜的邏輯判斷,我們需要的只是人類最基本的常識。

二百多年前,對美國獨立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書名爲《常識》。這本多次名列「對美國曆史影響最大的書籍」之首的小冊子,只有大約十多萬字,內容其實相當簡單,宗旨是人的平等,貴族和國王沒有權力決定別人如何生活等等。但這本冊子的所說的常識,直接導致美國的獨立建國,而考慮到美國對全世界產生的巨大影響,可以說這本名爲《常識》的小冊子,實際上影響了近代百年世界潮流的基本走向。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實際上也基建於很簡單的一些常識,就是「仁義禮智信」,「敬天知命」,「忠孝仁義」等。

而專制的國家和政權,特別喜愛貌似高深的理論和抽象的概念,其最終目標,是把簡單而平直的人類常識加以扭曲。在納粹那裏是國家社會主義,而在中國共產黨那裏,過去是共產主義而今天是所謂的民族主義。在這些貌似高深的理論和主義之下,罪惡不再是罪惡,黑白可以顛倒。

今天,讓我們回到常識來進行判斷。中國共產黨過去幾十年來行惡不斷,暴行罄竹難書,其罪難恕,事實是如此的簡單和清楚。留給我們的,其實是如何選擇的問題。所以,如何對待中共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選擇「善」還是「惡」;選擇「好」或者「壞」,不僅涉及人的尊嚴和價值,同樣決定個體生命和人類的未來。

中共是歷史上最殘暴邪惡的專制政權

中共是人類歷史上最殘暴邪惡的專制政權。在和平時期,中共一次又一次的對無辜的中國民衆進行屠殺和迫害。短短的55年暴政,有8000萬中國人非正常死亡,超過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是希特勒納粹所屠殺的猶太人總數的13倍。

在二十一世紀人權理念高揚的今天,中共仍然在殘忍的對億萬堅持「真善忍」信仰的法輪功修煉者進行羣體滅絕性的迫害,對千百萬要求維護自己正當權益的弱勢羣體大肆鎮壓,對追求獨立思想和言論的知識份子肆意關押判刑。

半個世紀以來,國際社會見證了中共如何剝奪十幾億中國人的自由和尊嚴,如何踐踏世界的普世價值,如何腐蝕人類的道德良知。但在中共無所不在的謊言欺騙、經濟誘惑和流氓耍弄下,國際社會要求中共改善狀況的努力一次次的遭受挫折失望。

中共危機四伏 民衆紛紛抗暴

時下的中國大陸,因爲中共的腐敗無能和自私殘暴而危機四伏。中共不得不面對四處暴動、民間維權抗爭不息的局面。2004年有7萬多起民衆抗爭事件,參加人數達3百多萬。今年秋夏之交,廣東汕尾、太石村和重慶特鋼相繼傳出成千上萬人的維權抗爭事件。不久前,太石村村民和重慶特鋼職工遭到中共當局的暴力鎮壓,維權律師、採訪記者、專家教授在太石村遭到有預謀的惡劣的人身攻擊。中共的流氓化、黑幫化和法西斯化,對中國百姓維權的出路構成了最嚴峻的挑戰。

和平理性拋棄極權專制

中國大陸爆發前所未有的退黨大潮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那麼多人敢對殘暴的執政者如此大聲說「不」。在人類的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那麼多人採用如此和平理性的方法拋棄一個極權專制。

這是一個歷史奇蹟,正在改變中國和世界。

海內外中國人大規模退出中共,是一個新的歷史紀元的開始。它標誌着億萬中國人正在拋棄對中共的幻想,要求擺脫專制,走向道德覺醒之路。它宣告了中共謊言欺騙和暴力壓迫的破產,宣告邪惡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的失敗,也宣告了人類社會最大的一次社會轉型與變革的開始。

中共正在解體

沒有中共,斬斷了禍根,告別了血腥,有着五千年優秀文明、信仰和道德基礎的中華兒女,一定會開拓出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

500萬人退出中共,是一個新的歷史轉捩點。它充分表明,不管中共如何再次對民衆進行政治洗腦、資訊封鎖,政治監控和迫害,中共的解體已經無法避免。它向世人宣告,中共正在解體,一個沒有共產黨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分享:
 
人氣:20,60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